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搜尋


2024年8月13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傷心的新媽媽 - 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及產後抑鬱症
治療產後抑鬱症的傳統方法是使用抗抑鬱藥物及心理治療。儘管研究表明抗抑鬱藥物在母乳中的暴露風險很低,但由於對可能會影響到母乳喂養的擔憂,許多女性更傾向於選擇非藥物治療。
隨著科技發展配合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有不同的非藥物治療可以選擇。當中,腦磁激療法 (TMS,又名顱外磁刺激術) 是
245 次查看


2024年4月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精神科藥物資訊】精神科藥物名稱對照表
大家有沒有試過在外地看醫生時不懂得跟醫生溝通自己正在服用藥物的情況?一般的情況下,醫生都會在大家出發往外地前為大家準備「醫生信」,不過世事總有突發的情況。有鑑於此,中心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精神科藥物名稱表格,讓大家更容易掌握自己正在服用的藥物。資料可能有遺漏,歡迎大家留言查詢。...
806 次查看


2024年1月15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張醫生精神健康專欄】淺談微笑抑鬱症
甚麼是微笑抑鬱症? 微笑抑鬱症是一個常見的網絡詞彙。它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不論是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5) 或國際疾病分類 (ICD-11)均沒有正式收錄。微笑抑鬱症一詞應該是由「Smiling Depression」直接翻譯過來的。...
1,734 次查看


2023年10月1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腦磁激TMS如何治療抑鬱症?
抑鬱症治療方法分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腦磁激TMS治療。輕度至中度抑鬱症主要以藥物或心理治療為主。如患有嚴重抑鬱症和出現抗藥性的病人,醫生會在藥物以外考慮加入腦磁激TMS治療。
438 次查看


2023年8月2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張醫生精神健康專欄】5個應避免給抑鬱症患者的鼓勵說話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受到抑鬱症困擾,你可能不知道该說些甚麽來支持他。如果你真的想不到要說甚麽,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加評判地傾聽他們的困難。同時亦請儘量避免以下5句鼓勵說話,雖然都是出於好意,但實際上卻有機會令抑鬱症患者感覺更糟: 1.唔好諗埋啲唔開心既野啦...
814 次查看


2023年8月7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張醫生精神健康專欄】抑鬱症的6種常見病徵
最近時不時會見到輕生的新聞,令人十分婉惜,很多時都可能是情緒病的問題引致的。但是,抑鬱症絕對不是甚麽不治之症,抑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得到合適的治療並讓病情越拖越嚴重。
以下為抑鬱症的常見病徵,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出現這些情況,便應該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888 次查看


2022年5月1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中風與精神健康(1) -中風後抑鬱症
中風後的康復治療,往往是腦神經科、腦外科及精神科醫生的協同合作。中風的過程影響腦部組織的血液輸送,令組織缺氧壞死,繼而一連串的發炎、釋出對神經有害的物質、纖維化及萎縮(Wium-Andersen et al., 2020)。患者接受急性中風治療後,還有數星期至數月的康復期,...
337 次查看

2022年4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甚麼是難治型抑鬱症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當代的抑鬱症治療目標是以徵狀緩解(remission)及功能康復(functional recovery)作為骨幹。根據美國的大型前膽性臨床實務研究STAR*D Trial,整體徵狀緩解率為67%,即三分之二,其中70%能達致徵狀緩解的病人需要試用最少一或兩種抗抑鬱藥治療,...
783 次查看

2022年1月5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男性心理健康系列】抑鬱症在男士身上看起來有點不一樣
男性的抑鬱症狀與女性略有不同,這令他們自己或身邊人更難注意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或許已經出了問題,並延誤治療。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較少表現出典型的抑鬱症診斷癥狀,如明顯的不開心或表達感到自己毫無價值。 男性若受抑鬱症困擾,往往更多表現出容易疲勞、脾氣暴躁、做出高風險行為,以及更多...
403 次查看

2021年9月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認識哀傷】哀傷 VS 抑鬱症區別何在?
哀傷 VS 抑鬱症區別何在?臨床心理學家話你知如何處理哀傷情緒 MIRROR成員姜濤早前推出新歌《Dear My Friend,》,以悼念今年初猝逝的摯友而作,引發不少共鳴。上回與大家談及了甚麼是哀傷,但有不少人疑惑,哀傷的情緒與抑鬱症症狀相若,究竟兩者有沒有分別?其實,兩...
590 次查看

2021年5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新冠系列】長期抗疫令人焦慮 精神科醫生拆解症狀+5招舒緩貼士
【新冠肺炎/焦慮症/情緒問題】新冠肺炎持續逾1年仍反覆未停,長期抗疫令不少人港人變得焦慮不安,甚至對情緒帶來負面影響。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接受《Gofever高燒》訪問時表示,去年起多了市民因為情緒問題而求診,當中大部分與疫情有關,他分享有個案因為擔心受感染,完全不敢與他人...
173 次查看

2021年5月1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ADHD系列】ADHD孩子更容易沉迷打機 及早治療免成癮
沉迷打機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對ADHD孩子的影響尤甚。然而,偏偏ADHD的小孩比一般人更容易墮入網上遊戲的「魔爪」。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表示,ADHD學童的自制能力、時間及日程管理能力較弱,耐性亦較差,故較易過度沉迷打機。他認為,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ADHD的徵兆,應盡...
1,245 次查看

2021年3月2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新冠系列】情緒病患者,適合接種新冠疫苗嗎?
執筆之時將近三月底,天氣變得悶熱潮濕,往日正是流感的高峰期。在這個時節以往多被問及接種流感疫苗須要注意的事項,今年則變成了﹕「我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適合接種新冠疫苗嗎?」或「我看到一些報導說有情緒病的患者不適宜接種新冠疫苗,是這樣的嗎?」筆者亦想趁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相關的...
2,223 次查看


2021年1月3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抑鬱症系列】你真的只是不開心而已嗎?
功課繁多、考試不合格、跟情人分手、升職加薪無望……生活總有一些令我們不愉快的事情。但情緒若持續低落,並影響日常生活,那便不只是不開心那麼簡單。 抑鬱症在近年愈見普及,甚或有上升趨勢,然而許多患者卻沒有尋求適當的治療。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未能察覺自己患病,亦缺乏對情緒病的認識。...
1,199 次查看

2021年1月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LoveHK LoveU 香港大學 - 正念抗疫 張正平醫生篇(三)】給DSE考生的話
醫療資訊系列 張正平醫生與我們分享最新的抗疫資訊包括: - 困在家中導致抑鬱? -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 抑鬱症有何症狀? 張正平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21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