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百厭,家長可能會沖口而出說一些傷害他們弱小心靈的說話,影響可能好大,到底情況可以有多嚴重,請行為治療師鮑正敏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句無心的說話,對小朋友的傷害可以有多大?
小朋友在成長階段容易受人影響,而家長是他們最無條件地信任既人。小朋友有因難或者有疑惑的時候最大機會是會找家長問他們意見,因為家長就是小朋大最近身的學習和模彷對象,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可以直接影響到小朋友日後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宗教信仰,和其他人的關係,甚至日後的擇偶條件。所以就算是一句無心之失的說話,對小朋友的傷害真係可以大到我們估不到。
家長最常講錯的說話
家長最常講錯的說話大至上可以分為三類,分別係
具威脅性說話,
打擊小朋友自信說話,
甚至乎帶有鼓勵性質的說話都可以因為時機不適合而對小朋友造成傷害。
1. 具威脅性說話
例子一:
小朋友食飯唔坐定定,家長可能會講出一些晦氣話「你再唔食飯我就以後都唔煮㗎啦」。明白家長會擔心小朋友營養吸收唔夠而講一些晦氣說話,但我從來不主張同小朋友講一些不能對現的說話,因為大家都知道你無可能以後都唔再煮飯給小朋友食,家長這樣講會將自己在小孩面前變得沒有信用/誠信,小朋友日後就會將你的說話變成「耳邊風」,覺得無需要理會。
建議:視乎小朋友理解能力,如果三至四歲小朋友建議說「如果你現在不吃飯今天就會肚餓」,對年齡輕細的小朋友可以說「如果不吃飯,不如食麵包?」可以給小朋友選擇權,如果選擇不吃,他們需要承受自己選擇的後果就是肚餓。
例子二:
同樣地,一些說話像是「你再喊,我就唔要你/送畀人」或者「你扭計嘅話我叫警察捉你」。這些說話其實都是有勒索性質,除非家長/話者真心「唔要」小朋友,否則小朋友只會認為話者是”得把口”,可以不理。而且我們總不會想把勒索這種惡意動機用以教育下一代吧。而話者因為小朋友唔聽話就會被人拉就更加是給錯誤信息小朋友。警察的工作是保護大眾市民安全而非「捉」小朋友。帶有恐嚇性的說話就算可以起作用也只是短時間,不會長久。比如說小孩子日後發現警察並不會因為自己扭計而捉自己的話就會覺得大人講大話或者唔可靠。
例子三:
另外,好多時大家都會因為一些社會的觀念而覺得男仔不應該喊而講一些說話就好像「男仔唔喊的」或者係同小朋友講「喊解決唔到問題」。首先,小朋友喊係情感宣洩既一種,如果話喊係唔應該或者喊其實無用,咁久而久之小朋友會覺得原來自己的情緒並唔重要,以後可能情願收埋自己的情感,引致更多的問題,嚴重的可能會引發情緒病。可能哭真的不能把問題完全解決,但最起碼哭可以令小孩子解決當下的情緒問題呀,而且這句說話的講者忽略了小孩子當下的哭訴 – 他/她其實係需要你幫忙去安撫/管理他/她既情緒。
2. 打擊小朋友自信說話
例子:
「你睇人地幾叻,好心你學下人啦」比較性的說話不一定對小孩子有激勵性即作用,反而可能令小孩子變得灰心,覺得反正其他人總會比自己好而放棄繼續努力。又例如話「你仲细,做唔到架喇」或者「你做得咁慢嫁,我幫你啦」,這樣一樣會令小朋友變得容易放棄,覺得困難既事情自己不會有能力去解決。如果家長太早介入,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放手給小朋友自己去做,會令小朋友潛意識習慣有你在旁指導,漸漸就會削弱小朋友的獨立性,令到小朋友總是依賴別人去得到答案。這些本來是想幫忙或者用來激勵性的說話反而會令小朋友長大之後小朋友更加不敢去試。
3. 讚賞/鼓勵說話對小朋友造成傷害
例子:
講多些讚賞/鼓勵性的說話是否一定好呢?「考得好好,你真係聰明/醒目」。小朋友知道天生聰明和做事聰明之間的分別。天份/IQ是天生的,研究指出當成年人稱讚小朋友的先天能力(innate ability) 而不是他們努力的表現時,這會讓他們為了維護自己是聰明這個形象而迴避挑戰,而且會認為若果不能達成目標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而不是自己不夠努力。相比之下,因努力而受到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相反的趨勢。 他們更喜歡有挑戰性的任務驅使他們從中學習。
小朋友在街上扭計想要買玩具,情況令家長尷尬可以如何處理呢?
視乎小朋友理解能力,首先不要買玩具,如果每一次小朋友扭計也可以得到玩具,情況就會不斷重複,永遠不能滿足。建議帶小朋友到安全地方,例如洗手間。跟小朋友說:「我知道你不開心,你先冷靜,我們再談」解釋給小朋友知道你的行為不會達到你的目的。
如果想要玩具我們可以談條件:例如執拾玩具10次達到目標後就可得到新玩具。令小朋友知道他需要付出努力才可達到目標。
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家長較常處理不當的事情?
當小孩子跑得快而撞到/跌倒時有些家長會說「地板曳曳/打打」,這會令小朋友覺得我撞到或跌倒是因為地板曳曳不是自己問題。要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規矩與價值觀念,而不將責任歸咎於他人/物件上。家長正確做法應是引導孩子觀察四周環境,學習自我保護與照顧的責任,培養責任感。
有什麼可以提點一下家長呢?
其實好多時最重要的不是說話是對或錯,而是講話的時機不適合。每天對住小朋友,家長都會有情緒,一時疏忽講錯說話都情有可原。最重要係事後檢討,努力修補關係。始終只有你先最清楚小朋友的性格同感受,相信自己的直覺,慢慢同小朋友一齊學習和找最合適的相處方式。
✍🏻撰文:行為治療師 鮑正敏女士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