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朋友 ‧ 小心理】小朋友打尖等於沒禮貌?

已更新:2022年8月6日



部分孩子個性好動,喜愛四處蹦蹦跳跳,不懂在遊戲或群體中輪候或排隊,因而常被說「無時停」、「沒禮貌」;有些無法專心上課,甚或愛搗蛋容易被標籤為問題兒童。到底,孩子是個性頑皮,還是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下稱ADHD)而家長沒有察覺?


ADHD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亦是常見的兒童精神科問題,受影響的學齡兒童比率大概約為百分之五,即每20名小朋友便有1名患上此病。其主要成因與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去平衡,及家族遺傳有很大關係。一般來說,孩子約五至六歲左右,家長便可能察覺到,患有ADHD的兒童相對同齡小朋友會較無法注意細節、做事缺乏條理、不能完成指定工作及常受外界干擾而注意力分散等。在學校內,ADHD患者會經常表現出上課不專心、表現衝動活躍,如打斷別人談話、上課搶著回應老師提問、或於課室內坐不定、到處走動等。這些症狀會引致患者在學習、考試、社交及操行上遇到種種問題。有些患者因經常被責備、學業成績欠理想、被同學排擠等等因素,開始質疑其自我能力,而導致自尊心低落,甚至開始出現抑鬱情緒。


另一方面對家長來說,面對孩子的吵鬧、經常坐不定、難於完成功課等行為問題,家長除了用上全副精力去協助小朋友,亦同時承受不少壓力。早陣子,我曾接觸一名患有ADHD孩子的父親。在孩子確診前,他花了很多心力去幫助孩子學習,在過程中與太太出現不少糾紛磨擦。來自雙方面的壓力令他情緒飽受影響,導致每晚無法入睡,上班無法集中工作而感到無助,更因此產生憂慮及情緒低落。


ADHD並非無法治療,作為家長必須加以留意及正視。一旦對孩子的行為有任何擔心,應及早帶孩子求診,以免影響孩子的學習黃金期,或影響家庭和睦。而患有ADHD的兒童,一般透過藥物及行為治療,及在父母參與支援下,孩子的狀況均可於短期內有明顯好轉。


撰文:精神科專科 張正平醫生

蛋の圖片設計:小C子



相關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