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有效溝通
- 汪嘉佑醫生

- 10月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很快今個學年開學已經一個月,過了兩個月的暑假,有學生輕鬆了,亦有學生與家長相處時間多了而出現磨擦,然而,經過一個月的適應後又開始感受到大家又進入如火如茶的學習生活。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之一。身體快速成長、思想日益獨立,令不少家長感到與子女之間變得「難以溝通」。事實上,這種代溝是普遍存在的,關鍵在於家長如何理解並調整溝通方式。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開始強烈,他們渴望被認同,又不願受控。不少家長會發現,子女進入中學後開始變得反叛、自我中心,甚至表現出「中二病」或「高二病」的行為。例如,突然語氣變得誇張、經常表現出對世界不滿或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這些行為其實是尋找自我身份的表現。家長若一味責備,反而會加劇對立,令子女更加封閉。
要與青少年有效溝通,家長首先要放下權威姿態,學習傾聽。即使他們的想法未必成熟,也應以平等態度給予回應。
其次,避免批評或打壓,否則只會令子女更抗拒交流。適當的肯定與支持,能夠增強自信,讓他們更願意敞開心扉。
另外,日常溝通的習慣亦十分重要,而非只在出現問題時才對話。透過討論日常小事而建立表達感受的信心,能為更深層次對話鋪路。
總括而言,與青少年溝通並不容易,但理解與耐性是關鍵。家長若能以開放心態接納子女的情緒與思維變化,將有助於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畢竟,溝通非單向,而是一場雙方學習的旅程。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汪嘉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