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抑鬱症】你真的只是不開心而已嗎?
功課繁多、考試不合格、跟情人分手、升職加薪無望……生活總有一些令我們不愉快的事情。但情緒若持續低落,並影響日常生活,那便不只是不開心那麼簡單。 抑鬱症 在近年愈見普及,甚或有上升趨勢,然而許多患者卻沒有尋求適當的治療。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未能察覺自己患病,亦缺乏對情緒病的認識。有些個案則是找不到資源或渠道去尋求協助。另外有部份患者受到病情的影響,產生無助的感覺,亦缺乏動力去求助。 那麼,如何分辨自己只是不開心,還是真的患上情緒病?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 抑鬱症 的特徵。若持續兩個星期或以上感到情緒低落,同時難以入睡、食欲下降,並出現負面情緒、經常內疚自責,甚至對未來失去希望、產生自殺念頭,這些徵狀都是重要的警號,提醒患者應盡早求助。 須知 抑鬱症 亦是疾病的一種,缺乏適當的治療可對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擾。情緒的不穏會增加患者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的磨擦;長期的失眠亦使人經常感覺疲累乏力;專注力的下降則會令功作效率大大下降,亦增加犯錯的機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患者在生理上亦有機會出現不同徵狀,包括頭痛和腸胃不適等等,造成直接困擾。病情拖得越耐,影響亦越大。有

張正平醫生
2021年1月31日


【失眠】失眠的告白
充足睡眠有助修復身體細胞、維持良好免疫系統並能協助穩定情緒。可是香港人生活壓力大,無論老中青,都有機會面對不同程度的生活難題而誘發失眠問題。雖然偶爾一兩次的失眠還不至於影響生活,但當程況持續,困擾便會慢慢浮現。 面對突如其來的失眠,多數人會徬徨、不安及焦躁,擔心沒有足夠精神去應付隔天的工作或處理其他重要事情。很多人都試過在失眠的時候”數綿羊”,逼迫自己儘快入睡。可是,總是越數越精神,越睡不著,心情就越煩躁。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原來,當我們擔憂或煩躁時,腦部會進入一個高度戒備既狀態,從而令到我們更加難以入睡。更多的時候,當我們不再去煩惱能否入睡,當我們不在逼迫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又會突然進入睡眠。 對失眠的處理,暫時最有科學根據的方法有兩種:服食安眠藥和行為認知治療。藥物能有效幫助入睡,不過要注意,長期服用有機會造成依賴,而且不能解決失眠的根本原因。要處理持續的失眠困擾,最有效是行為認知治療。舉個例子,當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時,應該起床做一些無關重要又可以放鬆心情的活動,如聽輕鬆的音樂,閱讀雜誌等等,直至身體發出睡眠的訊號,如打呵欠,才再返回床

張正平醫生
2021年1月31日


【LoveHK LoveU 香港大學 正念抗疫】醫療資訊系列
醫療資訊系列(一) 張正平醫生與您分享: - 疫情引爆壓力,怎樣處理情緒問題 ? - 瘋狂搶購防疫用品,是否焦慮症症狀? - 疫情期間過度洗手,是否患有強迫症? 醫療資訊系列(二) 張正平醫生與你分享: - 給DSE考生的話 醫療資訊系列(三) 張正平醫生與你分享: - 困在家中導致抑鬱? -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 抑鬱症有何症狀? 醫療資訊系列(四) 張正平醫生與你分享: - 收埋負面情緒會否「屈到病」? 怎樣開解患者? - 懷疑朋友有自殺傾向應如何幫助他們? - 甚麼情況下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協助? - 如果決定尋求專業協助需要怎樣做? 醫療資訊系列(五) 張正平醫生與你分享: - 精神疾病在香港是否普遍? - 怎樣關心身邊人的精神狀況? - 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是? 醫療資訊系列(六) 張正平醫生與你分享: - 面對疫情氾濫資訊,如何調整負面情緒? - 精神疾病可完全康服嗎? - 小朋友患上精神疾病有甚麼特徵? - 如何幫小朋友減壓? 張正平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
-
2021年1月7日


【躁鬱症】躁鬱症的解讀與防治
本港大約有5%的人口患有 躁鬱症 (即狂躁抑鬱症),患者的情緒容易出現極端波動的情況,在鬱鬱寡歡中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影響自身健康及家人的生活。早前由《健康創富》雜誌主辦、香港大塚製藥贊助的「提升情緒健康 全方位認識躁鬱症」講座,便邀得雙相情緒學會會長、精神科專科林震醫生,及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與大眾分享如何全方位認識及應對躁鬱症。 解讀躁鬱症 躁鬱症 又稱雙相障礙或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使人情緒高低起伏失去控制,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長期情緒疾病。林震醫生指出,基因遺傳、腦神經傳遞物質失調、生活中遭逢重大創傷而給心理帶來壓力等都是躁鬱症的誘因。躁鬱症的病徵主要有幾個方面:容易膨脹自我價值和偉大感,經常情緒高漲或易怒;對睡眠的需求減少,睡得少卻不會累;口若懸河,比平常更健談或不停說話;思考跳躍,滿腦子計劃、好動且混亂衝動;不能集中精神、容易分心;社交或工作變得活躍,或性行為頻繁;失去自控能力、放縱自我,做出妄顧後果的行為,例如過度購物、愚蠢的商業投資、魯莽駕駛等。 當前述病徵出現三項以上,且時間延續超過一星期便需要特別留意。有些患者在躁狂發

張正平醫生
2021年1月5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