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重度抑鬱症治療 | 經顱磁刺激(TMS)是甚麼?
經顱磁刺激(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部刺激技術,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TMS提供了一種新的療法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可能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無法繼續服用傳統藥物的患者。而焦慮症患者在TMS治療後,也有報告顯示情緒穩定性和焦慮水平有所改善。至於強迫症,TMS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但初步結果顯示它可能對某些患者有效。對於創傷後壓力症 (PTSD),TMS在減少患者的創傷回憶、焦慮和情緒波動方面也顯示出潛力。 TMS適用人群 一般TMS適用於對抗抑鬱藥物反應不佳或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接受這種治療。患有癲癇病史或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應謹慎使用。 TMS原理及好處 TMS發出的磁脈衝能夠穿透頭骨,調節神經元的活動,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與傳統的藥物治療相比,TMS的副作用相對較少,而且是無創的,通常不會引起體重增加或性功能障礙等常見問題。 TMS治療過程 治療通常在門診進行,醫療團隊會首先進行必要的評估,包括病史詢問和心理健康評估,了解您的患者具體情況,以確保適合接受治療。患者會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技術人員會
汪嘉佑醫生
10月22日


人人機不離手,過度電子產品使用到底有幾「傷腦」?淺談遊戲障礙症﹗
去餐廳食飯,成日都見到一家人坐一臺,每個人都望住自己部手機。現代人十個十個都有某程度的手機依賴,那麽從精神健康來説,這會有什麽後果或不良現象呢? 電子產品 對 青少年發展中大腦的影響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於六月刊登了一份最新研究1,顯示成癮性的電子產品使用模式,包括強迫性地瀏覽社群媒體、玩遊戲或查看手機,可能比總螢幕使用時間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危害更大。 該研究追蹤訪問了超過四千名平均年齡為10 歲的兒童四年,評估他們對社交媒體、手機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性使用情況,包括強迫性習慣、不使用這些平台時的困擾感,以及嘗試減少使用的挫敗經歷。他們發現,近三分一的參與者從11歲開始,對社群媒體或手機呈現出成癮性使用程度增加的軌跡。對社交媒體和電玩有高度成癮性使用的青少年,報告了更多的內化症狀(如憂鬱、焦慮)或外化症狀(如攻擊性和破壞規則行為)。更不得忽視的是,成癮使用跡象與自殺念頭與行爲有著密切關係。此外,有趣的發現是,基線的總螢幕時間與任何自殺相關或精神健康結果之間均無顯著相關性。 青春期本就是容易產生成癮行為的高風險時期,而尚未有自制力的青少年尤其
鄭珊醫生
10月20日


產前抑鬱影響孕婦及胎兒健康 精神科醫生:出現7大徵狀超過兩星期勿忽視
懷孕為準媽媽們的身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段特殊的旅程充滿了喜悅和期待,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壓力和焦慮。然而,有一個重要議題往往容易被忽略——產前抑鬱。產前抑鬱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產前抑鬱有什麼徵兆?身邊人又可以如何協助準媽媽們,以確保她們度過健康、快樂的孕期?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為我們解答。 產前抑鬱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情緒病,張醫生表示,過往有研究指出有7%的孕婦有機會患上產前抑鬱。產前抑鬱和普通的抑鬱症一樣,都是很多因素所致的,包括外在因素——角色、工作上的轉變、經濟的影響、住屋的安排及照顧者的安排等;內在因素包括荷爾蒙的變化,假如孕婦的性格是比較容易擔心、或是完美主義者的話,都會很容易造成情緒困擾。另外,若孕婦過往曾經有過抑鬱症病史,就更加需要注意。 懷孕情緒起伏是十分正常的事,張醫生表示,但若出現煩躁、易哭及以下7大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就有機會患上產前抑鬱,應盡快尋求醫生協助。 – 持續情緒低落 – 出現緊張不安而失眠 – 過度擔心胎兒狀況 – 相較於懷孕前,與家人吵架的次數增
張正平醫生
10月10日


心靈健康,才是晚年真正的幸福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感受到,心理健康對長者的生活質素有着決定性的影響。許多人以為年老後,身體健康才是首要關注,其實,心靈的健康與身體同樣重要,甚至能影響康復速度與壽命。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 臨床上,我常見到因情緒低落而導致慢性病惡化的長者。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壓的病人,在喪偶後陷入抑鬱,血壓控制變得困難。當我們透過輔導和藥物幫助他走出情緒低谷後,血壓才逐漸穩定。這正顯示了心理與生理的互相影響。 長者常面對的心理挑戰 隨着年齡增長,長者可能面臨多重壓力:摯愛離世、身體機能退化、經濟壓力、社交圈縮小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引發孤獨、焦慮或抑鬱。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情緒困擾會逐漸侵蝕生活的樂趣,甚至影響自理能力。 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 保持社交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或興趣班,與朋友、家人保持聯繫,減少孤立感。 尋求專業支援 :若情緒低落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意志消沉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培養興趣 :透過繪畫、園藝、音樂等活動獲得成就感,刺激大腦活力。 家人關懷 :家屬的陪伴與傾聽,是長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 社會的責任..
汪嘉佑醫生
10月7日


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有效溝通
很快今個學年開學已經一個月,過了兩個月的暑假,有學生輕鬆了,亦有學生與家長相處時間多了而出現磨擦,然而,經過一個月的適應後又開始感受到大家又進入如火如茶的學習生活。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 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之一 。 身體快速成長 、 思想日益獨立 ,令不少家長感到與子女之間變得「難以溝通」 。事實上,這種 代溝 是普遍存在的,關鍵在於家長如何 理解 並 調整溝通方式。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 自我意識 開始強烈,他們 渴望被認同 ,又 不願受控 。不少家長會發現,子女進入中學後開始變得 反叛 、 自我中心 ,甚至表現出「 中二病 」或「 高二病 」的行為。例如,突然語氣變得 誇張 、經常表現出對 世界不滿 或覺得自己 與眾不同 。這些行為其實是 尋找自我身份 的表現。家長若 一味責備 ,反而會 加劇對立 ,令子女更加 封閉 。 要與青少年有效溝通,家長首先要放下權威姿態,學習傾聽。即使他們的想法未必成熟,也應以平等態度給予回應。 其次,避免 批評 或 打壓 ,否則只會令子女更 抗拒交流 。 適當的肯定與支持 ,能夠 增強自信 ,讓他們更願意 敞開心扉
汪嘉佑醫生
10月7日


調節腸道微生態 穩定情緒減輕濕疹來源
小朋友患上濕疹,成因或與遺傳及環境有關。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皮膚疾病與心理疾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濕疹既會影響情緒,情緒惡化亦會影響到濕疹病情,關係是相向的。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如果家長能夠從多方面改善子女情緒,輔以均衡飲食,調節腸道微生態,就能有效避免情緒與濕疹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濕疹除了令皮膚紅腫及痕癢不適外,還為患者的日常生常帶來多方不便,甚至影緒響情緒。 情緒與濕疹的惡性循環 濕疹除了令皮膚紅腫,痕癢不適,更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情緒。精神科專科醫生汪嘉佑表示,情緒過分焦慮或不安會令腎上腺素與皮質醇分泌維持在高水平,影響免疫系統,以至於病情更難受到控制,結果引起更多負面情緒及壓力,令濕疹情況再度惡化,形成惡性循環。「有研究指出,濕疹人士患上抑鬱症的機會,比非疹人士多百分之十四,出現焦慮的機會亦會多出百分之十七。始終濕疹會影響睡眠與情緒,令患者出現焦慮、煩躁及各類社交問題,影響到日常生活,從而引起更多負面情緒。」 要調節濕疹與情緒之間的惡性循環,最重要是學會與病患共存。當然要求年紀輕輕的子女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汪醫生認為方法有很多種:「父
汪嘉佑醫生
10月7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