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醫生專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藥物與心理治療的雙重助力
很多人以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只會發生在經歷戰爭或大型災難的人身上,但其實任何人都可能在經歷嚴重事件後出現這種情況。無論是交通意外、突然失去摯愛,甚至重大的醫療經歷,都可能令我們在事後持續感到驚恐、焦慮或失眠。若這些反應一直影響生活和情緒,便可能是PTSD的徵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PTSD的主要症狀包括: ● 反覆出現與創傷有關的畫面或夢境 ● 情緒緊張 ● 容易受到驚嚇 ● 刻意避免想起創傷的情境 這並不是「心理質素差」,而是我們的腦在面對極大壓力後出現了過度警覺的反應。幸好,PTSD是可以治療的,專業支援能讓人一步步走出陰霾。 在治療PTSD的過程中,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常常一起進行。藥物方面,臨床上常用抗抑鬱藥,特別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以及米氮平(Mirtazap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都對紓緩病情十分有效。它們能協助穩定情緒、改善焦慮和睡眠狀況。當然,藥物

汪嘉佑醫生
2天前


【心理專欄】驚恐症(二) 思想與行為的陷阱 如何用CBT走出驚恐症
驚恐症不僅源於身體的誤報訊號,更與人如何「想」和「做」有關。思想層面的災難化解讀與行為層面的逃避,往往在無意間維持了恐懼的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某位患者在地鐵上突然感到呼吸不暢順,腦中立刻閃過「不行了, 我無法呼吸。」心跳立刻加速、呼吸急促,於是立刻下車。雖然症狀暫時減輕,但下次搭地鐵前,他就開始憂慮:「要是又發作怎麼辦?」於是他乾脆只敢坐能隨時打開窗戶的交通工具、或減少外出。逃避雖短暫舒緩焦慮,但同時強化了「地鐵=危險」的信念。 在現實生活中,患者往往還會依賴某些「安全行為」來減輕焦慮,例如出門一定要帶著鎮定劑 、藥油、 手提風扇或糖果,覺得「一不舒服就要立刻用」。有些人會在感覺心慌時不停傳訊息給朋友,藉由保持聯繫來分散注意力。這些做法固然能帶來暫時的安全感,但同時也阻礙了患者從經驗中學習「即使沒有這些東西,我也ok」, 「 身體感覺縱使不適,但是無害」 的事實。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正是針對這種思想—行為模式設計的心理治療。 其核心理念在於:當我們能夠改變「如何理解身體」與「如何

吳雁詞博士
11月3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