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醫生專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藥物與心理治療的雙重助力
很多人以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只會發生在經歷戰爭或大型災難的人身上,但其實任何人都可能在經歷嚴重事件後出現這種情況。無論是交通意外、突然失去摯愛,甚至重大的醫療經歷,都可能令我們在事後持續感到驚恐、焦慮或失眠。若這些反應一直影響生活和情緒,便可能是PTSD的徵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PTSD的主要症狀包括: ● 反覆出現與創傷有關的畫面或夢境 ● 情緒緊張 ● 容易受到驚嚇 ● 刻意避免想起創傷的情境 這並不是「心理質素差」,而是我們的腦在面對極大壓力後出現了過度警覺的反應。幸好,PTSD是可以治療的,專業支援能讓人一步步走出陰霾。 在治療PTSD的過程中,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常常一起進行。藥物方面,臨床上常用抗抑鬱藥,特別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以及米氮平(Mirtazap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都對紓緩病情十分有效。它們能協助穩定情緒、改善焦慮和睡眠狀況。當然,藥物

汪嘉佑醫生
2天前


【焦慮症】焦慮症
今篇文章討論一下焦慮症。最近筆者受邀演講關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因此趁機節錄一下有關焦慮症的內容。 焦慮症是常見的情緒病患當中的一個類別,由學前孩童到老人家,它在人生中不同的年齡階層中都會出現。當中比較受人所識的種類包括廣泛焦慮症、驚恐症、創傷後壓力症。而部分的情緒病,如強迫症,也曾經亦被視為焦慮症之一。焦慮症的分類命名法,主要視乎焦慮的時間、對象及程度。 如上表所示,不同的焦慮症有不同的特徵,診斷時需要仔細理解病人的病況。而治療上主要的藥物為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及其他抗抑鬱藥物。同時醫生亦會就每位病人所面對的困擾用上其他藥物。另外,心理治療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最常應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CBT)。 病發年齡 對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來說,孩子產生焦慮的情況相當普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壓力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隨著成長,他們面對的挑戰不斷改變,因此不同的焦慮症病發的年齡各有差異。舉個例子,在小學階段,小朋友常遇到的焦慮症為分離焦慮症及特定恐懼症。踏入中學階段,青少年的社交生活越趨複雜,同時慢慢建立自我形象,社交焦慮症及強迫症的出現

汪嘉佑醫生
2022年12月21日


【睡眠衛生】睡眠衛生小貼士
當遇上失眠,往往令人困擾,即使有藥物幫助,亦有時候無法安睡。事實上治療失眠可配合一系列的生活習慣調整—這些習慣,我們稱之為睡眠衛生。 讓大家容易理解,這些方法有幾個大原則,第一,只有覺得眼瞓才可以走到床上;第二,環境配合很重要;第三,日間的活動會影響晚間的睡眠;第四,體溫輕微下降時,身體會自然進入想睡眠的狀態;第四,接觸光線有提神作用。 然而,每個人的睡眠需要、狀況及喜好不同,不能教條式地跟從一些方法,應用時可以有適度的彈性。 時間 規律規律規律!!! 定時上床、起床和不可賴床 減少白天上床睡覺 無論當晚的睡眠質量如何,每天都要定時起床 環境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睡房內光線暗淡、寧靜和溫度適中 睡前30分鐘前將有屏幕的電子用品及電器關掉 上床後要盡快關燈 飲食 飲用少量溫奶可幫助睡眠 臨睡前不可過餓或過飽 避免睡前喝太多水或晚餐以後不可喝咖啡、茶或含酒精的飲品 活動 在日間作適量運動,有助鬆弛情緒 睡前可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如閱讀、聽音樂、做鬆弛練習或洗個温水浴 避免睡前進行劇烈運動 除此之外,我們的大腦會連繫睡眠的行為與當時的身體

汪嘉佑醫生
2022年8月6日


【強迫症】重覆洗手=強迫症?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重覆洗手=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影響2-3%的人口,它是一種對生活功能極為影響的精神疾患。不過隨著醫學發展,治療的有效度不斷提高,病人可回復正常生活。據說,知名的患者例如碧咸、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病後亦可在工作上獲得重大成就。 OCD患者受強迫思想(obsession)及強迫行為(compulsion)的影響下,他們感覺到這些重複及侵入性的想法和行為過多、不必要或與其價值觀相抵觸。可是,每當他們抗拒或阻止,會感到異常辛苦吃力,而放任跟隨,反而有短暫的放鬆。 在媒體文化中,常見的徵狀原型為強迫洗手,但很多人甚至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強迫徵狀有不同的主題,而且會隨著壓力來源改變,學者把這些主題分為五類: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重覆洗手=強迫症? 現時,強迫症的治療以階梯式的方法選擇,視乎徵狀的嚴重程度。徵狀輕微可選擇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或口服藥;中等程度或對生活功能影響達中度的話,應同時服藥及接受心理治療;若病情嚴重,需配合不同的藥物及強度較高的心理治療。此外,

汪嘉佑醫生
2022年7月11日


【心理治療】輔導 vs 心理治療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Talking therapy – 輔導vs心理治療 當代情緒病治療的方法多元化,藥物與物理性治療(如腦磁激治療)的應用為病人帶來相對快速的療效。不過,為病人提供整全治療(holistic care)時,在急性治療階段(acute phase treatment)與預防復發(relapse prevention)中皆重視充分理解並處理負面情緒,當中,輔導(counselling)和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便是從心理角度幫助患者的常用方法。 然而,很多人會問,到底輔導與心理治療有甚麼分別。廣義來說,兩者都是根據特定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所提供的談話治療(talking therapy),有時候兩者甚至是臨床上可以互換的詞語,舉例說,輔導員與心理治療師可以分別根據認知行為理論(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分別提供輔導及心理治療。 而狹義來說,輔導與心理治療的最大分別在於它們的形式及目標。輔導過程中,提供輔導的一方稱為輔導員(counsellor),接受輔導的一方稱為案主(client),案主並

汪嘉佑醫生
2022年5月24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