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媒體訪問】TVB《流行都市》見工恐懼症
# 面試焦慮解決之道:教育心理學專家曹榮業博士詳解 本影片深入探討了農曆新年後的轉工潮中,面試時常見的緊張與焦慮問題,並邀請教育心理學家曹榮業博士分享專業見解與實用建議。影片系統性地分析面試焦慮的生理與心理反應,詳細闡述焦慮形成的原因及其惡性循環,剖析社交焦慮障礙的表現及成因,並介紹多項針對不同個案的減壓方法。內容涵蓋實際模擬練習、正念呼吸技巧,以及生活上的細節調整,對於正面臨面試壓力者提供全面且具操作性的指引,極具參考價值。 ## [00:02 - 02:19] 面試焦慮的普遍現象與心理反應解析 ## [02:20 - 05:03] 面試準備與「順其自然」的重要性及練習的效果 ## [05:04 - 07:18] 識別及理解社交焦慮障礙的徵兆與惡性循環 ## [07:19 - 09:18] 正念呼吸練習與即時減壓技巧的應用 ## [09:19 - 11:27] 多元個人化減壓策略及面試當天的注意事項 ## [11:28 - 12:50] 面試心法總結與求助專家建議

思健醫務中心
2024年1月29日


【社交恐懼症】是害羞還是社恐?教你分辨兩者不同!
面對演講,有些人很自信,有些人則表現緊張。究竟與人對話時慣性避開視線、害怕與人交流是因為性格內向、害羞還是已經患上社交恐懼症呢?怎樣診斷是否患上社恐呢?假若患上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常被簡稱為「社恐」,屬於 焦慮症 的一種。顧名思義,社恐患者在社交場合容易感到害怕或焦慮,他們會擔心被人審視,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致負面的評價。在這些社交場合中,社恐患者往往不發一言,避免招來注意;面對別人時,也容易出現面紅耳熱和顫抖的情況。患者會主動迴避這些社交場合,或帶著強烈的焦慮感去忍受。社恐很多時在青少年期出現,但也有於成年後才出現的情況。 如何分辨是害羞、性格內向還是社恐? 害羞或性格內向是一種性格特質,是先天及成長中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性格特質。面對陌生人或陌生環境,害羞的人會表現內斂、不敢開口說話,可是待熟悉場合後,便能慢慢適應,所以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內向的人並非恐懼或不能社交,而是傾向「選擇性社交」,例如在多人的場合他們會比較被動。但若果是少人聚會或單獨交流,他們就會變得自在和比較健談。..

張正平醫生
2024年1月3日


【媒體訪問】TVB 流行都市 身心症專題
1. 甚麽是身心症? 身心症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特徵是心理上的問題轉化成為身體上的症狀,但在生理上卻又找不出可以解釋身體症狀的病因,但身體的問體就持續地困擾病人並且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 2. 身體上症狀是假的嗎呢? 病人感覺到的病徵並不是虛構、不存在的,它們是確切存在的,只是生理上的因素不能完全解釋其產生的原因或其嚴重性。 病人亦可以同時有身體的疾病和身心症,兩者是可以共存的。只是病人會不成比例地被病徵所困擾,甚至整副心思均被病徵、疾病佔據著,正常生活、情緒,行為均受到很大的影響。 3. 身心症有不同類別嗎? 身心症主要有3大類別﹕ 1. 軀體症 病人的身體經常有多樣的不適,患者會經常注意自己身體的症狀而導致情緒高度緊張,常見的不適就包括痛症、疲倦、無力、氣促等等⋯⋯ 2. 疑病症 (疾病焦慮症) 病人會經常因為身體的反應而擔心自己有重病,他們會見不同的醫生,經常檢查自己的身體,亦會經常上網找資料,結果越看就越擔心越害怕。過多的檢查及治癒有時甚至會帶來副作用及更多的不適和更多的困擾,因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3. 轉化症 病人會因為情緒的困擾而出

思健醫務中心
2023年7月7日


【焦慮症】焦慮症
今篇文章討論一下焦慮症。最近筆者受邀演講關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因此趁機節錄一下有關焦慮症的內容。 焦慮症是常見的情緒病患當中的一個類別,由學前孩童到老人家,它在人生中不同的年齡階層中都會出現。當中比較受人所識的種類包括廣泛焦慮症、驚恐症、創傷後壓力症。而部分的情緒病,如強迫症,也曾經亦被視為焦慮症之一。焦慮症的分類命名法,主要視乎焦慮的時間、對象及程度。 如上表所示,不同的焦慮症有不同的特徵,診斷時需要仔細理解病人的病況。而治療上主要的藥物為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及其他抗抑鬱藥物。同時醫生亦會就每位病人所面對的困擾用上其他藥物。另外,心理治療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最常應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CBT)。 病發年齡 對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來說,孩子產生焦慮的情況相當普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壓力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隨著成長,他們面對的挑戰不斷改變,因此不同的焦慮症病發的年齡各有差異。舉個例子,在小學階段,小朋友常遇到的焦慮症為分離焦慮症及特定恐懼症。踏入中學階段,青少年的社交生活越趨複雜,同時慢慢建立自我形象,社交焦慮症及強迫症的出現

汪嘉佑醫生
2022年12月21日


【媒體訪問】醫健知多D 焦慮症先兆
古時杞國,有個人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因而寢食難安,我們都知道「#杞人憂天」很傻,可是卻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天塌下來當被冚」;每個人都經歷過焦慮不安時刻,遇到考驗或危機時,焦慮情緒就像敲響警鐘,提醒我們即將面對危機,以便早做準備;可是有些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擔憂家人、工作、生活、學業……會有更差的情況出現,警鐘不斷「誤鳴」以致長期處於戒備狀態,精神科專科醫生 #張正平,解構 #焦慮症 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詳細訪問﹕ 明週

思健醫務中心
2021年11月22日


【新冠系列】長期抗疫令人焦慮 精神科醫生拆解症狀+5招舒緩貼士
【新冠肺炎/焦慮症/情緒問題】新冠肺炎持續逾1年仍反覆未停,長期抗疫令不少人港人變得焦慮不安,甚至對情緒帶來負面影響。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接受《Gofever高燒》訪問時表示,去年起多了市民因為情緒問題而求診,當中大部分與疫情有關,他分享有個案因為擔心受感染,完全不敢與他人交談,甚至長時間留在家中,最後確診患上焦慮症。究竟焦慮症有甚麼症狀?生活上一些不自覺的小習慣又是否能反映焦慮情況?張醫生以下將為大家逐一拆解,並分享5招方法舒緩焦慮問題。 不少求診者因疫情影響情緒!曾有個案因隔離生活變得焦慮 張正平醫生表示,因為情緒問題而求診的個案在疫情開始後有所增加。他分享,有一名患者居住在慈雲山,當時慈雲山正出現了小型爆發,令患者十分緊張,擔心外出容易受感染,「佢除咗返工之外所有時間都會留喺屋企,就算返工都全程唔敢同同事交談,以前比較健談,但依家甚至連食飯都會躲藏一邊自己食,一收工就急急腳返屋企。」最後患者身體開始出現問題,包括失眠、心口不適、頭暈頭痛等等,求診後證實患有焦慮症,目前經治療後情況漸趨穩定。 張醫生續指,亦有患者獨自經歷完隔離生活後開始出現焦

張正平醫生
2021年5月16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