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TVB《流行都市》】臉盲症專題
# 面盲症全解析:認人障礙的成因、影響與應對方法 本影片深入探討「面盲症」這種精神疾病,亦稱為面容失認症,說明其成因、症狀及診斷方法,並以醫學角度剖析大腦如何識別臉孔的過程。影片特別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汪家佑詳細解說面盲症的先天與後天成因、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交的程度,以及檢測及治療的現況,最後提供家人如何協助患者的切實建議。內容系統且具科學根據,幫助觀眾全面理解面盲症的複雜性和應對策略。 ## [00:01 - 04:30] 面盲症基礎認識與患者案例介紹 ## [04:31 - 08:00] 神經機制與面盲症的嚴重程度 ## [08:01 - 10:30] 先天與後天面盲症的差異與患者自覺問題 ## [10:31 - 13:00] 治療現狀與輔助策略 ## [13:00 - 13:04] 結語與專業建議

思健醫務中心
2022年5月30日


【心理治療】輔導 vs 心理治療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Talking therapy – 輔導vs心理治療 當代情緒病治療的方法多元化,藥物與物理性治療(如腦磁激治療)的應用為病人帶來相對快速的療效。不過,為病人提供整全治療(holistic care)時,在急性治療階段(acute phase treatment)與預防復發(relapse prevention)中皆重視充分理解並處理負面情緒,當中,輔導(counselling)和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便是從心理角度幫助患者的常用方法。 然而,很多人會問,到底輔導與心理治療有甚麼分別。廣義來說,兩者都是根據特定心理學的基礎理論所提供的談話治療(talking therapy),有時候兩者甚至是臨床上可以互換的詞語,舉例說,輔導員與心理治療師可以分別根據認知行為理論(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分別提供輔導及心理治療。 而狹義來說,輔導與心理治療的最大分別在於它們的形式及目標。輔導過程中,提供輔導的一方稱為輔導員(counsellor),接受輔導的一方稱為案主(client),案主並

汪嘉佑醫生
2022年5月24日


【中風】中風後抑鬱症
中風後的康復治療,往往是腦神經科、腦外科及精神科醫生的協同合作。中風的過程影響腦部組織的血液輸送,令組織缺氧壞死,繼而一連串的發炎、釋出對神經有害的物質、纖維化及萎縮(Wium-Andersen et al., 2020)。患者接受急性中風治療後,還有數星期至數月的康復期,這復康治療更是作為長期功能復元(functional recovery)及維持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風生還者當中,大概每3名就有1位患上抑鬱症(Guo et al., 2022)。而患上中風後抑鬱症,亦會有較大的死亡率及較差的功能復元。在過往10年中,這種情緒病越來越受到醫生的重視,情緒的照顧成為循證(evidence-based)復康醫學中的重要一環。根據現有的數據中,抑鬱症會在約10-40%的患者於兩年內出現。據香港中風基金的資料(香港中風基金會, 2017),本港平均每日有68人初次或再次中風,即一年約25,000人,按此計算,兩年內最少有250人會在中風後患上抑鬱症。 雖然數字看似可怕,但正面之處是醫護人員已正視這問題。照顧者

汪嘉佑醫生
2022年5月13日


【學生壓力】中學生輕生引關注
精神科醫生建議家長可留意子女是否出現6大異常情緒行為 受 第五波疫情 影響,本港中小學生今年需要提早放暑假,直至5月3日起,本港中學生開始分階段正式恢復面授課堂,但復課首日即有兩名中學生因為受學業問題困擾,而選擇墮樓輕生。精神科專科 汪嘉佑醫生 表示,學業、朋輩及社會變化等眾多因素均有機會導致中學生出現情緒問題,他建議家長在開學前後可多加留意子女是否出現以下6大異常情緒行為。 中學生長時間在家網上學習令學生孤獨感上升 汪嘉佑醫生指,過去兩年本港受疫情影響,一眾學生長期改為新學習模式,長時間在家進行網上學習,容易令他們衍生孤獨感,因為考試及做功課都需要單打獨鬥,欠缺實體課並肩作戰的感覺。汪醫生又指,在家學習模式亦令一眾學生的社交生活傾向依賴網絡平台,導致他們缺乏人對與人的直接溝通,閱讀表情能力發展亦有機會減慢。汪醫生解釋,中學生在家學習需要長時間看電子屏幕,而屏幕時間(screen time)的增加會減少他們的體力活動,他亦引述研究指屏幕時間增加會壓抑大腦褪黑色素製造,導致睡眠失去規律。 中學生復課後或重新適應考試模式!長期受壓或會影響腦部情緒調節

汪嘉佑醫生
2022年5月5日


【抑鬱症】甚麼是難治型抑鬱症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甚麼是難治型抑鬱症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當代的抑鬱症治療目標是以徵狀緩解(remission)及功能康復(functional recovery)作為骨幹。根據美國的大型前膽性臨床實務研究STAR*D Trial,整體徵狀緩解率為67%,即三分之二,其中70%能達致徵狀緩解的病人需要試用最少一或兩種抗抑鬱藥治療,換言之,隨著需要使用更多種藥物,能完全康復的可能性會相對減少,治療的時間亦需要更長,每年治療開支會增加40%或以上(Gibson et al., 2010)。 宏觀地說,若無法令患者藉治療滿意地取得治療進展,概念上稱為難治型抑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研究定義目前還未有一致共識,而精神科醫生普遍使用的臨床定義 (Gaynes et al., 2020) 為抑鬱徵狀在已經乎合以下的情況下也無法減少一半,包括:1)使用兩種或以上的抗抑鬱藥物﹔2)每種藥物的劑量合適﹔3)每種藥物的使用時間多於4星期﹔4)病人已準時服藥,有足夠的藥物依

汪嘉佑醫生
2022年4月23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