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焦慮症】焦慮症
今篇文章討論一下焦慮症。最近筆者受邀演講關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因此趁機節錄一下有關焦慮症的內容。 焦慮症是常見的情緒病患當中的一個類別,由學前孩童到老人家,它在人生中不同的年齡階層中都會出現。當中比較受人所識的種類包括廣泛焦慮症、驚恐症、創傷後壓力症。而部分的情緒病,如強迫症,也曾經亦被視為焦慮症之一。焦慮症的分類命名法,主要視乎焦慮的時間、對象及程度。 如上表所示,不同的焦慮症有不同的特徵,診斷時需要仔細理解病人的病況。而治療上主要的藥物為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及其他抗抑鬱藥物。同時醫生亦會就每位病人所面對的困擾用上其他藥物。另外,心理治療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最常應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CBT)。 病發年齡 對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來說,孩子產生焦慮的情況相當普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壓力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隨著成長,他們面對的挑戰不斷改變,因此不同的焦慮症病發的年齡各有差異。舉個例子,在小學階段,小朋友常遇到的焦慮症為分離焦慮症及特定恐懼症。踏入中學階段,青少年的社交生活越趨複雜,同時慢慢建立自我形象,社交焦慮症及強迫症的出現

汪嘉佑醫生
2022年12月21日


【睡眠衛生】睡眠衛生小貼士
當遇上失眠,往往令人困擾,即使有藥物幫助,亦有時候無法安睡。事實上治療失眠可配合一系列的生活習慣調整—這些習慣,我們稱之為睡眠衛生。 讓大家容易理解,這些方法有幾個大原則,第一,只有覺得眼瞓才可以走到床上;第二,環境配合很重要;第三,日間的活動會影響晚間的睡眠;第四,體溫輕微下降時,身體會自然進入想睡眠的狀態;第四,接觸光線有提神作用。 然而,每個人的睡眠需要、狀況及喜好不同,不能教條式地跟從一些方法,應用時可以有適度的彈性。 時間 規律規律規律!!! 定時上床、起床和不可賴床 減少白天上床睡覺 無論當晚的睡眠質量如何,每天都要定時起床 環境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睡房內光線暗淡、寧靜和溫度適中 睡前30分鐘前將有屏幕的電子用品及電器關掉 上床後要盡快關燈 飲食 飲用少量溫奶可幫助睡眠 臨睡前不可過餓或過飽 避免睡前喝太多水或晚餐以後不可喝咖啡、茶或含酒精的飲品 活動 在日間作適量運動,有助鬆弛情緒 睡前可做些放鬆精神的活動,如閱讀、聽音樂、做鬆弛練習或洗個温水浴 避免睡前進行劇烈運動 除此之外,我們的大腦會連繫睡眠的行為與當時的身體

汪嘉佑醫生
2022年8月6日


【醫健知多D】夢遊知多少?
夢遊症是否需要看醫生?到底怎樣分辨是清醒還是夢遊狀態?老人家說夢遊時千萬不能叫醒,否則魂魄會被嚇走,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夢遊會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精神科專科醫生汪嘉佑,為大家解構夢遊症。 詳細報導﹕ 明周

思健醫務中心
2022年7月11日


【強迫症】重覆洗手=強迫症?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重覆洗手=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影響2-3%的人口,它是一種對生活功能極為影響的精神疾患。不過隨著醫學發展,治療的有效度不斷提高,病人可回復正常生活。據說,知名的患者例如碧咸、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病後亦可在工作上獲得重大成就。 OCD患者受強迫思想(obsession)及強迫行為(compulsion)的影響下,他們感覺到這些重複及侵入性的想法和行為過多、不必要或與其價值觀相抵觸。可是,每當他們抗拒或阻止,會感到異常辛苦吃力,而放任跟隨,反而有短暫的放鬆。 在媒體文化中,常見的徵狀原型為強迫洗手,但很多人甚至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強迫徵狀有不同的主題,而且會隨著壓力來源改變,學者把這些主題分為五類: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重覆洗手=強迫症? 現時,強迫症的治療以階梯式的方法選擇,視乎徵狀的嚴重程度。徵狀輕微可選擇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或口服藥;中等程度或對生活功能影響達中度的話,應同時服藥及接受心理治療;若病情嚴重,需配合不同的藥物及強度較高的心理治療。此外,

汪嘉佑醫生
2022年7月11日


【寵物治療】寵物治療
過去一個星期,我們的診所高薪聘請了兩位新同事,亦為牠們增設了醫療級別的高科技營養及衛生設備。牠們就是花花與歡歡,兩隻英國短毛貓。 寵物治療,別稱動物治療或寵物輔助治療,是一種人性化的心理治療。患者透過與寵物互動,令他們感到放鬆,愉快。 根據Bert et al. 在2016年所發表的一篇系統性回顧,發現寵物治療有助降低抑鬱及焦慮的指標,亦有助減輕壓力。另外,在有身體疾患的病人身上可減少痛楚及身體不適,有助胃口不佳的老人家增加進食及營養吸收。雖然暫時沒有固定的治療模式,亦未清楚知道不同動物對臨床反應的程度,不過,研究不約而同地發現接受治療的人士主觀地感受到進步。 縱然科學的數據還未能清楚指示我們怎樣使用寵物作為治療,但人性化地看,有誰真的不被可愛的貓咪小伙伴所吸引而動容?「呀,隻貓終於嚟到喇。」是最近我最常聽到小朋友在診症室外面說的話。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汪嘉佑醫生 #寵物治療

汪嘉佑醫生
2022年6月8日


【大麻】大麻係毒品
泰國政府在五月初剛宣布今年六月將向家庭派發100萬株大麻,持執照人士可在家種植合資格的藥用大麻,引起不同國家媒體報導。 大麻吸食近年越來越普遍,甚至成為型格一族的象徵或大學生涯必需體驗的事。過往,我在社區精神科工作的經驗中目睹不少案例,都是在朋輩及家庭成員影響下使用大麻,初時用於減壓或提升社交體驗,最終在二十多歲時出現思覺失調的徵狀,求醫時或已有傷害自己及他人的經歷。 大麻植物中主要的藥用成份為大麻二酚(CBD), 即是我們所謂藥用大麻的主要成份,它雖然有放鬆精神的作用,但是目前美國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只批準CBD用於頑治性癲癇症的治療。另外,大麻植物中亦有另一種叫四氫大麻酚(THC)的物質,長期服用物會産生依賴,亦會引發思覺失調發作,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應更小心。研究指出,接觸過大麻的人士,患上思覺失調的機會比其他人高2-4倍。而且,第一次接觸的年紀越小,風險越大。此外,長時間接觸大麻亦會增加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的風險。 再者,至今在本港沒有根據《藥劑業及毒藥規例》註冊的CBD製品,換言之在市面上流通的大麻產品並未接受監管,故此市面上的

汪嘉佑醫生
2022年6月3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