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醫生專欄】認識遊戲成癮
隨著電子遊戲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時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或家人說「打機打上癮」。但究竟怎樣才算是「遊戲障礙」呢?它不僅僅是玩得比較多,而是一種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可的精神健康狀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什麼是遊戲障礙,以及如何分辨自己或身邊的人是否只是熱愛,還是已經陷入了困境。 甚麼是遊戲障礙? 根據WHO《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 (ICD-11) 的診斷指引,要確診為「遊戲障礙」,其行為模式必須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出現嚴重損害。這種模式通常需要持續至少12個月,但在症狀嚴重且所有診斷標準都符合的情況下,觀察期也可縮短。 具體的診斷行為特徵包括以下九項。如果一個人在過去一年內,符合其中五項或以上,便可能被診斷為遊戲障礙: 完全專注遊戲; 停止遊戲會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無法減少遊戲時間或戒掉遊戲; 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並放棄參與其他活動; 即使瞭解遊戲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卻依然繼續遊戲; 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的遊戲時間; 通過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因為遊戲而

汪嘉佑醫生
19小时前


【醫生專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藥物與心理治療的雙重助力
很多人以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只會發生在經歷戰爭或大型災難的人身上,但其實任何人都可能在經歷嚴重事件後出現這種情況。無論是交通意外、突然失去摯愛,甚至重大的醫療經歷,都可能令我們在事後持續感到驚恐、焦慮或失眠。若這些反應一直影響生活和情緒,便可能是PTSD的徵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PTSD的主要症狀包括: ● 反覆出現與創傷有關的畫面或夢境 ● 情緒緊張 ● 容易受到驚嚇 ● 刻意避免想起創傷的情境 這並不是「心理質素差」,而是我們的腦在面對極大壓力後出現了過度警覺的反應。幸好,PTSD是可以治療的,專業支援能讓人一步步走出陰霾。 在治療PTSD的過程中,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常常一起進行。藥物方面,臨床上常用抗抑鬱藥,特別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以及米氮平(Mirtazap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都對紓緩病情十分有效。它們能協助穩定情緒、改善焦慮和睡眠狀況。當然,藥物

汪嘉佑醫生
2天前


【媒體訪問】思覺失調:成因、徵狀、治療與年輕人病發的最新觀察
# 思覺失調:認識、治療與社會支持的全面探討 本視頻邀請精神科專科汪嘉佑醫生深入剖析思覺失調這一腦部疾病的本質、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挑戰及治療發展,並探討社會及環境對病情的影響。影片結合臨床案例,詳盡說明病人及照顧者在疾病認識與治療依從性方面面臨的困難,強調早期發現與持續用藥的重要性。最終,醫生對社會污名化現象提出呼籲,鼓勵公眾以開放態度理解精神疾病,推動精神健康教育與支持,為患者創造更友善的康復環境。 ## [00:08 - 04:03] 思覺失調與羊癇症的辨析及疾病普遍性 ## [04:03 - 08:07] 城市環境加劇思覺失調風險與臨床症狀展示 ## [08:07 - 13:26] 病識感的複雜性及幻聽的心理調適 ## [13:26 - 19:00] 診斷過程與思覺失調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 [19:00 - 23:03] 病程挑戰與藥物依從性的維持 ## [23:03 - 25:51] 患者自身經驗與早期識別自我及外界徵兆 ## [25:51 - 29:42] 照顧策略與溝通技巧 ## [29:42 - 32:33] 醫患互動實例及社會

思健醫務中心
2天前


重度抑鬱症治療 | 經顱磁刺激(TMS)是甚麼?
經顱磁刺激(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部刺激技術,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TMS提供了一種新的療法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可能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無法繼續服用傳統藥物的患者。而焦慮症患者在TMS治療後,也有報告顯示情緒穩定性和焦慮水平有所改善。至於強迫症,TMS的研究仍在進行中,但初步結果顯示它可能對某些患者有效。對於創傷後壓力症 (PTSD),TMS在減少患者的創傷回憶、焦慮和情緒波動方面也顯示出潛力。 TMS適用人群 一般TMS適用於對抗抑鬱藥物反應不佳或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接受這種治療。患有癲癇病史或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應謹慎使用。 TMS原理及好處 TMS發出的磁脈衝能夠穿透頭骨,調節神經元的活動,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與傳統的藥物治療相比,TMS的副作用相對較少,而且是無創的,通常不會引起體重增加或性功能障礙等常見問題。 TMS治療過程 治療通常在門診進行,醫療團隊會首先進行必要的評估,包括病史詢問和心理健康評估,了解您的患者具體情況,以確保適合接受治療。患者會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技術人員會

汪嘉佑醫生
10月22日


心靈健康,才是晚年真正的幸福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感受到,心理健康對長者的生活質素有着決定性的影響。許多人以為年老後,身體健康才是首要關注,其實,心靈的健康與身體同樣重要,甚至能影響康復速度與壽命。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 臨床上,我常見到因情緒低落而導致慢性病惡化的長者。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壓的病人,在喪偶後陷入抑鬱,血壓控制變得困難。當我們透過輔導和藥物幫助他走出情緒低谷後,血壓才逐漸穩定。這正顯示了心理與生理的互相影響。 長者常面對的心理挑戰 隨着年齡增長,長者可能面臨多重壓力:摯愛離世、身體機能退化、經濟壓力、社交圈縮小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引發孤獨、焦慮或抑鬱。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情緒困擾會逐漸侵蝕生活的樂趣,甚至影響自理能力。 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 保持社交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或興趣班,與朋友、家人保持聯繫,減少孤立感。 尋求專業支援 :若情緒低落持續超過兩星期,或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意志消沉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培養興趣 :透過繪畫、園藝、音樂等活動獲得成就感,刺激大腦活力。 家人關懷 :家屬的陪伴與傾聽,是長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 社會的責任..

汪嘉佑醫生
10月7日


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有效溝通
很快今個學年開學已經一個月,過了兩個月的暑假,有學生輕鬆了,亦有學生與家長相處時間多了而出現磨擦,然而,經過一個月的適應後又開始感受到大家又進入如火如茶的學習生活。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 變化最劇烈的時期之一 。 身體快速成長 、 思想日益獨立 ,令不少家長感到與子女之間變得「難以溝通」 。事實上,這種 代溝 是普遍存在的,關鍵在於家長如何 理解 並 調整溝通方式。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 自我意識 開始強烈,他們 渴望被認同 ,又 不願受控 。不少家長會發現,子女進入中學後開始變得 反叛 、 自我中心 ,甚至表現出「 中二病 」或「 高二病 」的行為。例如,突然語氣變得 誇張 、經常表現出對 世界不滿 或覺得自己 與眾不同 。這些行為其實是 尋找自我身份 的表現。家長若 一味責備 ,反而會 加劇對立 ,令子女更加 封閉 。 要與青少年有效溝通,家長首先要放下權威姿態,學習傾聽。即使他們的想法未必成熟,也應以平等態度給予回應。 其次,避免 批評 或 打壓 ,否則只會令子女更 抗拒交流 。 適當的肯定與支持 ,能夠 增強自信 ,讓他們更願意 敞開心扉

汪嘉佑醫生
10月7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