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慢性痛症患者點止止痛咁簡單!
- 吳雁詞博士

- 8月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睇心理有乜幫助?」
「我啲痛唔關情緒事,我啲痛唔係扮出嚟,點解要見心理學家?」
慢性痛症患者發出的怒火,心理學家都能理解。許多患者難以接受「痛症」竟與「心理」有關,因此常提出疑問。請放心,見心理學家並不是説你的痛症是虛構的。
事實上,慢性痛症的形成及其維持機制,與生理、心理、行為因素環環相扣。心理治療更成為協助患者重建生活品質的重要環節。
臨床心理學家如何幫助慢性疼痛患者?
1. 重塑對疼痛的認知──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
好多慢性痛症患者會不自覺形成「災難化思維」:以為一旦痛症發作,任何活動都會造成嚴重後果,於是逐步避開可能帶來痛的行為。長期下來,生活空間變得狹小,似乎每天只能在「痛」與「無痛」中掙扎,心情自然下沉。CBT透過協助患者拆解疼痛、行為與思維三者間的關聯,幫助他們調整這種過度災難化的認知。
在此過程中,心理學家還會引導患者挑戰「痛楚逃避行為」—循序漸進地嘗試參與那些可能引發輕微疼痛但對自己而言仍具意義的活動。這種漸進式的接觸有助患者逐漸降低對疼痛的恐懼感,重建自信,打破「避開痛,連開心都避開」的困境。透過這樣的訓練,患者得以重新投入過去因痛症而放棄的重要生活領域,提升生活的質素與掌控感。
2. 處理痛症引發之情緒波動
心理治療可幫助患者辨識和調適因痛症帶來的情緒起伏(如焦慮、無力感、憂鬱),深究其背後的個人意義,同時透過放鬆訓練、生理回饋訓練等,減少身心繃緊,阻止「痛症-焦慮惡性循環」。此外,治療也著重重建正面情緒和社會支持,讓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
3. 改善睡眠正視「夜間劇痛」
痛症經常干擾睡眠,反過來降低對疼痛的耐受力,情緒因此容易波動。心理治療會教授建立良好睡眠習慣與壓力調適技巧,協助患者重建生活節奏與情緒平衡。
4. 強化應對策略
很多慢性痛症患者會經歷所謂的「一鼓作氣→過勞→加劇痛楚→長時間休息」的無盡循環。在狀態較好的「好日子」,過度完成工作或家務,似乎要追回遺失的時間,隨後身體耗盡、痛感加劇,被迫長時間休息,結果好日子愈來愈少、壞日子愈拖愈長。
心理治療中特別強調「活動分段」(pacing):教導患者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如何規劃及理性分配工作與休息,避免「一次做盡」。透過活動分段和學會辨識痛症發作的先兆,合理安排優先次序和適時尋求協助,患者能逐步穩定功能,建立主動管理痛症與生活的信心。
5. 重整生活重拾舊日興趣
痛症往往「佔據」生活核心,使得患者喪失興趣、社交及自我規劃,人生只剩抗痛一件事,掌控感直綫下降。心理學家致力協助患者重新規劃生活、恢復有意義的興趣活動,訂立短期可達目標,逐步建立痛症之外的新身份。
痛症與心理治療,點止止痛咁簡單
慢性痛症,身體治療固然重要,但心理層面的重建對於恢復生活品質同樣不可忽視。不少案例,患者藉由心理治療重拾興趣、建立運動習慣、參與朋友聚會,重返職場,學會駕馭情緒及痛症。你都可以!
✍🏻撰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