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欄】為何高成就者總是覺得「自己唔夠好」? 揭開「永遠不夠好」的心理真相
- 吳雁詞博士

- 11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1小时前

社會高度競爭,「高成就者」( High Achiever) 經常成為大家的羨慕對象。表面上,他們學業或事業有成、自律勤奮、目標明確,但走進他們心裏,往往卻是一種說不出口的壓力和空虛:「無論做到幾多、即使攞冠軍, 我就係未夠好。」這種永遠不滿足的感覺,背後到底隱藏住什麼心理機制?為何他們越努力,反而越難感到真正的快樂與平靜?
成就背後的隱形壓力
高成就者最常見的心理模式,就是將「自我價值」極度依賴成績或表現。他們成長過程中,習慣了以分數、排名、外界認同去界定自己。一旦無法達到自己或他人的預期,內心便湧現強烈的挫敗感。這種「成就依賴」的狀態,會令人漸漸喪失對生活多元意義的體會,只看見「不足」而看不見付出。
另一方面,不少高成就者內在有一把嚴厲批判的聲音:「 若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優勝, 我就是失敗者」。不論自己如何努力,成就永遠不會足夠,追逐的不是進步,而是完美。這套「全有或全無」思維令人常常焦慮、易感空虛,面對生活也難以真正放鬆下來。這種「成績唯一論」, 不少來自亞洲文化,特別是香港的成長環境,家長老師高度重視表現和比較,令小朋友從小學會用成績爭取認同和愛。久而久之,「做好先有價值」深深植入腦海,連帶自我認同感都只剩效率和表現,一步也不敢鬆懈,深怕一旦落後,就會被否定。
為何越追求越焦慮?
持續追逐「更好」其實帶來很大情緒成本。真正危險的不只是外在壓力,而是內在沒有任何「good enough」的標準。當自己永遠不夠好,既難以接納自己,對他人標準同樣嚴苛:工作上難合作,親密關係也難以培養深層信任。這令高成就者慢慢喪失生活的鬆弛和自在,甚至容易出現失眠、慢性壓力、高焦慮風險。
無可否認,這種不服輸、追求卓越的動力,的確幫過不少人考進名校、晉升事業高峰。每一次成功得到的肯定和成就感,都變成內心的獎賞,進一步強化「只要不停追求,就能收穫成果」的思維。人成為自己努力的最大推手,也同時成為了永遠也不會滿足的奴隸。
這條成功之路 ,值得我們一直走落去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不斷向外尋求認可和成就,會令內心世界變得貧乏、脆弱。無論做得幾好,都無法與自己和解、感受到真正的自信和寧靜。
下一篇,我們會談談:如何明白這種曾經幫助過你的策略,在你成長之後不再全然合用。其實你已經可以選擇不再依賴單一模式生活。真正的well-being,是在享受成就以外,懂得善待自己,活出多樣而自由的自己。
✍🏻撰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吳雁詞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