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症(一): 當你的身體嚇親你 ──了解驚恐突襲與驚恐症
- 吳雁詞博士

- 12小时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驚恐突襲(Panic attack)是一種突然而劇烈的恐懼感,通常發生在沒有實際危險的情境中。許多人形容那像是一場「身體的超級風暴」,在短短數分鐘內,心跳驟然加速、呼吸變急、胸口發緊、全身冒汗、頭暈、感覺快要暈倒, 甚至快要死去。此時,大腦誤以為身體正面臨重大威脅,啟動了「戰或逃」反應,釋放腎上腺素,讓身體進入高度戒備狀態。
在診症室內, 患者都複述類似的經驗:「第一次驚恐突襲, 以為自己心臟病發,立刻衝去急症室,但檢查完全正常。幾天後又再發作,我又去一次。 去了四五次急症室 ,醫生都說我一切正常,但我真的覺得快死了。」當身體的強烈反應沒有明確的醫學原因時,患者往往陷入更深的困惑與焦慮。每一次發作都像一次無預警的襲擊,讓人對身體失去信任,甚至害怕自己隨時會出事。
其實,很多人都在生命之中的某些時間經歷過驚恐突襲,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展成驚恐症患 。分別在於對這些身體感覺的「解讀」, 有否造成恐懼循環。這個循環通常如下:
1. 身體感覺出現:例如心跳加快、 胸口翳悶 或呼吸不順暢。
2. 誤解與恐懼:將這些現象視為危險信號,如「我是不是快暈倒」、「我心臟出事了」、「我就快窒息了」 。
3. 焦慮上升與症狀放大:恐懼導致更多腎上腺素釋放,身體反應更劇烈,如此反而驗證了「 我真係唔妥」的想法。
當這個循環反覆出現,腦部開始「記住」身體感覺與危險的連結。即使沒有驚恐發作,也害怕那種猶如失控的焦慮感再次出現, 對身體可能出現的感覺, 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這種焦慮慢慢擴散成一連串的迴避與「 安全行為」。有些患者為了避免心跳加快,不敢再運動;有的人不肯進入通風不良的地方,害怕再次呼吸不順暢;也有人從此不喝咖啡或濃茶,以免誘發心悸。不少患者甚至會隨身攜帶「保命法寶」——例如朱古力、白x油、維×奶,或在發作時不停發訊息給朋友分散注意力。這些做法雖能短暫舒緩焦慮,但長遠卻令內心更依賴這些外在的「安全行為」,更難真正信任自己的身體及應付焦慮的能力。
驚恐症的本質,是對身體感覺的「災難化解讀」與「恐懼循環」。但只要理解身體反應的生理機制、學會以非災難化的的方式重新解讀此經驗,便能打破循環,重新找回對身體的信任與生活的自主。
✍🏻撰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吳雁詞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