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心理專欄】由「Never Enough 永不滿足」到「Good Enough 足夠好」 高成就者的心理成長
上一篇談到,高成就者( High Achiever)不停追求achievement,起初確實帶來成效,成績與掌聲伴隨成長。但我們又是否發現,這種追逐其實是雙面刃——獲得了短暫成就,但長期付出了巨大的情緒代價?如何走出這個無限loop?心理學家有什麼方法幫助你重整步伐? 成功的回報與「成就陷阱」 每一位高成就者心中,都有不少成功時刻——考試拿高分、職場晉升、被稱讚。這些經驗刺激大腦的獎勵區域,每次被肯定後,便更想追逐下一個目標。慢慢地,你的內心深信:「繼續追,才有價值」。 這曾經是你的生存策略,童年階段幫你應付家庭、學校的高要求,取得肯定。但心理學家觀察到,若只用「Achievement」來證明自己,只會陷入「永遠未夠好」的循環。成功以外的部分,被忽略甚至壓抑,令自我價值變得狹窄,也難以從日常小事、生活細節中獲得快樂。 今時今日,我們可以有新選擇 人長大了,能力、資源、情緒調節力其實早已提升。例如,解難能力、人際網絡、自我照顧的技巧,其實遠比童年好很多。這時候,若只繼續依賴單一的策略,反而會窒礙你更全面的人生發展, 及附上情緒上的代價。...

吳雁詞博士
11月7日


【心理專欄】為何高成就者總是覺得「自己唔夠好」? 揭開「永遠不夠好」的心理真相
為何高成就者總是覺得「自己唔夠好」?——揭開「永遠不夠好」的心理真相

吳雁詞博士
11月6日


【心理專欄】驚恐症(二) 思想與行為的陷阱 如何用CBT走出驚恐症
驚恐症不僅源於身體的誤報訊號,更與人如何「想」和「做」有關。思想層面的災難化解讀與行為層面的逃避,往往在無意間維持了恐懼的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某位患者在地鐵上突然感到呼吸不暢順,腦中立刻閃過「不行了, 我無法呼吸。」心跳立刻加速、呼吸急促,於是立刻下車。雖然症狀暫時減輕,但下次搭地鐵前,他就開始憂慮:「要是又發作怎麼辦?」於是他乾脆只敢坐能隨時打開窗戶的交通工具、或減少外出。逃避雖短暫舒緩焦慮,但同時強化了「地鐵=危險」的信念。 在現實生活中,患者往往還會依賴某些「安全行為」來減輕焦慮,例如出門一定要帶著鎮定劑 、藥油、 手提風扇或糖果,覺得「一不舒服就要立刻用」。有些人會在感覺心慌時不停傳訊息給朋友,藉由保持聯繫來分散注意力。這些做法固然能帶來暫時的安全感,但同時也阻礙了患者從經驗中學習「即使沒有這些東西,我也ok」, 「 身體感覺縱使不適,但是無害」 的事實。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正是針對這種思想—行為模式設計的心理治療。 其核心理念在於:當我們能夠改變「如何理解身體」與「如何

吳雁詞博士
11月3日


【心理專欄】驚恐症(一) 當你的身體嚇親你 了解驚恐突襲與驚恐症
驚恐突襲(Panic attack)是一種突然而劇烈的恐懼感,通常發生在沒有實際危險的情境中。許多人形容那像是一場「身體的超級風暴」,在短短數分鐘內,心跳驟然加速、呼吸變急、胸口發緊、全身冒汗、頭暈、感覺快要暈倒, 甚至快要死去。此時,大腦誤以為身體正面臨重大威脅,啟動了「戰或逃」反應,釋放腎上腺素,讓身體進入高度戒備狀態。 在診症室內, 患者都複述類似的經驗:「第一次驚恐突襲, 以為自己心臟病發,立刻衝去急症室,但檢查完全正常。幾天後又再發作,我又去一次。 去了四五次急症室 ,醫生都說我一切正常,但我真的覺得快死了。」當身體的強烈反應沒有明確的醫學原因時,患者往往陷入更深的困惑與焦慮。每一次發作都像一次無預警的襲擊,讓人對身體失去信任,甚至害怕自己隨時會出事。 其實,很多人都在生命之中的某些時間經歷過驚恐突襲,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展成驚恐症患 。分別在於對這些身體感覺的「解讀」, 有否造成恐懼循環。這個循環通常如下: 身體感覺出現:例如心跳加快、 胸口翳悶 或呼吸不順暢。 誤解與恐懼:將這些現象視為危險信號,如「我是不是快暈倒」、「我心臟出

吳雁詞博士
11月3日


【心理專欄】慢性痛症患者點止止痛咁簡單!
「睇心理有乜幫助?」 「我啲痛唔關情緒事,我啲痛唔係扮出嚟,點解要見心理學家?」 慢性痛症患者發出的怒火,心理學家都能理解。許多患者難以接受「痛症」竟與「心理」有關,因此常提出疑問。請放心,見心理學家並不是説你的痛症是虛構的。 事實上,慢性痛症的形成及其維持機制,與生理、心理、行為因素環環相扣。心理治療更成為協助患者重建生活品質的重要環節。 臨床心理學家如何幫助慢性疼痛患者? 重塑對疼痛的認知──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 好多慢性痛症患者會不自覺形成「災難化思維」:以為一旦痛症發作,任何活動都會造成嚴重後果,於是逐步避開可能帶來痛的行為。長期下來,生活空間變得狹小,似乎每天只能在「痛」與「無痛」中掙扎,心情自然下沉。CBT透過協助患者拆解疼痛、行為與思維三者間的關聯,幫助他們調整這種過度災難化的認知。 在此過程中,心理學家還會引導患者挑戰「痛楚逃避行為」—循序漸進地嘗試參與那些可能引發輕微疼痛但對自己而言仍具意義的活動。這種漸進式的接觸有助患者逐漸降低對疼痛的恐懼感,重建自信,打破「避開痛,連開心都避開」的困境。透過這樣的訓練,患者得以重新

吳雁詞博士
8月7日


【心理專欄】痛症分急慢?「慢性痛」日夜折磨 到底有幾苦只有患者知!
甚麼是急性痛症?慢性痛症? 急性痛症通常指痛楚持續時間少於三個月,而且多數情況下能找到明顯的身體傷患成因。想像一下骨折、手術後的痛楚,這些都屬於急性。它的特點就是痛楚程度跟傷患的嚴重性大致成比例,隨著身體傷患慢慢復原,痛楚亦會減輕。 但有一種無聲無息、持續損耗意志同生活質素的痛——「慢性痛症」。一般定義為痛症持續不斷或反覆超過三至六個月。即使有身體傷患的源頭,但痛楚持續期超出合理的復原時間。更棘手的是,有些慢性痛根本找不到明確原因,痛感與身體狀況不成比例,起伏不定,甚至日夜不同。常見的慢性痛症有:關節痛、纖維肌痛症、慢性頭痛、頸肩腰背痛、生蛇(帶狀疱疹)之後的神經痛等。 慢性痛症——「醫都醫唔到」的無盡循環 筆者曾經服務於痛症診所,目睹無數慢性痛症患者不斷求醫的無助歷程。有些患者甚至戲稱自己滿手「專科診所會籍」,遍尋骨科、外科、疼痛科、物理治療、精神科、心理科、中醫、針灸推拿,還不時重複進行CT、MRI等檢查。最終常聽見的結論,不外乎是「找不到原因」、「也許是心理因素」、「多運動、多接受現狀」,讓患者充滿委屈與無奈。無助之下,有些人甚至轉

吳雁詞博士
8月5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