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藥物資訊】精神科藥物會令人嗜睡嗎?解開常見疑慮
- 張正平醫生
- 6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6月22日

許多患者在接受精神科治療時,常擔心藥物會導致嗜睡、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最近筆者便在 Threads 上看到有患者分享,說使用了抗抑鬱藥後,整日昏昏欲睡。事實上,「精神科藥物是否必然導致嗜睡呢?」這個問題,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更細緻的探討。
部分藥物確實可能引起嗜睡
首先,必須坦誠說明:某些類別的精神科藥物,嗜睡確實是較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尤其是在開始服藥或調整劑量的初期。常見可能引致嗜睡的藥物類別包括:
傳統抗組織胺類藥物 (用於助眠): 如 Hydroxyzine。這類藥物較易引起嗜睡,有時會利用此特性來改善失眠。
部分抗抑鬱藥:三環類抗抑鬱藥 (TCAs): 如 Amitriptyline、Doxepin。這類藥物較易引起嗜睡,有時反而利用此特性來改善失眠。又例如 Mirtazapine(米氮平),特別在低劑量時,其抗組織胺作用較明顯,可能導致嗜睡。
部分抗精神病藥物:第一代:如 Chlorpromazine、Haloperidol,鎮靜作用較強。第二代:如 Quetiapine、Olanzapine(奧氮平)。其抗組織胺作用可能導致嗜睡。
鎮靜及安眠藥 (Benzodiazepines 及 Z-drugs): 如 Diazepam、Lorazepam、Zolpidem。
情緒穩定劑: 例如 Sodium Valproate,疲倦或嗜睡可能是副作用。
重要考量:並非絕對,且具個體差異!
然而,關鍵在於:
並非所有精神科藥物都會導致嗜睡: 許多常用藥物(如大部分 SSRIs、部分 SNRIs 如 Venlafaxine、Bupropion、Stimulants/中樞神經刺激劑如 Methylphenidate)通常不會引起嗜睡,甚至可能讓某些患者感到更有精力。
個體差異極大: 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同一種藥物、相同劑量,可能讓甲患者感到非常嗜睡,卻對乙患者影響不大,甚至讓丙患者感到精神好些。這與個人體質、新陳代謝、年齡、性別、其他共病及同時服用的藥物等都有關聯。
時間因素:嗜睡副作用最常見於開始服藥或增加劑量的頭 1-2 週內。隨著身體逐漸適應藥物,許多患者的嗜睡感會顯著減輕或消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適應期。
劑量與服藥時間: 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劑量。有時將可能引起嗜睡的藥物安排在晚上服用,既能利用其助眠效果,又能減少日間影響。
治療疾病的效益 vs. 副作用: 醫生處方時,核心目標是治療困擾患者的精神症狀(如嚴重焦慮、抑鬱、失眠、幻覺妄想等)。若藥物能有效控制這些症狀,其帶來的益處通常遠超過可控的副作用(如短暫嗜睡)。症狀本身(如嚴重抑鬱)也常伴隨疲勞感。
給患者的建議
坦誠溝通: 開始服藥前或服藥期間若有嗜睡困擾,務必 主動告知您的主診醫生。詳細描述嗜睡發生的時間(服藥後多久?)、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以及對生活的影響。
耐心適應: 理解藥物適應期(通常 1-2 週)的存在。除非嗜睡嚴重影響安全(如駕駛、操作機械),否則不建議在未諮詢醫生前自行停藥。
調整策略: 醫生可能會根據您的反應:調整服藥時間(例如將可能致睡的藥改在晚上服)、調整藥物劑量(從低劑量開始,緩慢增加)或考慮轉換藥物(改用同類別中較少致睡副作用的藥,或不同類別的藥)。
勿自行停藥或減藥:突然停用精神科藥物可能引起戒斷症狀或病情復發,非常危險。任何調整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總結
部分精神科藥物確實有導致嗜睡的潛在副作用,尤其在治療初期,但這絕非普遍現象,也非長期必然結果。不同藥物、不同患者、不同劑量和服藥時間,結果差異很大。治療的核心在於透過專業評估,找到最能有效緩解您精神症狀、同時將其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的藥物方案。
與您的主診醫生保持開放和持續的溝通,是管理藥物副作用、達致最佳治療效果的關鍵﹗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張正平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