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痛症分急慢?「慢性痛」日夜折磨,到底有幾苦只有患者知!
- 吳雁詞博士

- 8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8月7日

甚麼是急性痛症?慢性痛症?
急性痛症通常指痛楚持續時間少於三個月,而且多數情況下能找到明顯的身體傷患成因。想像一下骨折、手術後的痛楚,這些都屬於急性。它的特點就是痛楚程度跟傷患的嚴重性大致成比例,隨著身體傷患慢慢復原,痛楚亦會減輕。
但有一種無聲無息、持續損耗意志同生活質素的痛——「慢性痛症」。一般定義為痛症持續不斷或反覆超過三至六個月。即使有身體傷患的源頭,但痛楚持續期超出合理的復原時間。更棘手的是,有些慢性痛根本找不到明確原因,痛感與身體狀況不成比例,起伏不定,甚至日夜不同。常見的慢性痛症有:關節痛、纖維肌痛症、慢性頭痛、頸肩腰背痛、生蛇(帶狀疱疹)之後的神經痛等。
慢性痛症——「醫都醫唔到」的無盡循環
筆者曾經服務於痛症診所,目睹無數慢性痛症患者不斷求醫的無助歷程。有些患者甚至戲稱自己滿手「專科診所會籍」,遍尋骨科、外科、疼痛科、物理治療、精神科、心理科、中醫、針灸推拿,還不時重複進行CT、MRI等檢查。最終常聽見的結論,不外乎是「找不到原因」、「也許是心理因素」、「多運動、多接受現狀」,讓患者充滿委屈與無奈。無助之下,有些人甚至轉而尋求民間偏方、看風水或飲符水等。
情緒與慢性痛症——「你又唔痛,點會明!」
每次有人同筆者講:「你一定唔明我有幾痛,因為你自己冇!」其實好心痛。慢性痛症患者要承受不單止是身體上的痛,還有一種「無人明白」的孤獨。身邊人以至醫護人員都未必明白他們的辛苦。在壞日子時, 痛楚嚴重至基本生活都無法處理; 在好日子時,就死命處理積壓的雜務,然後過勞引致痛症反彈,又回到惡性循環。外人容易產生誤解:「扮痛想搵藉口唔做嘢 !」患者有時甚至都會自我質疑:「唔通真係心理作用?」
還有,慢性痛根本無法被量度。它不是膽固醇可以化為數字、又不似骨折能夠化為X光影像。不少患者對筆者講 :「我情願切咗隻腳或者生cancer,至少無人再話我扮嘢!」患者吞下多少委屈。
痛楚與心理——只講「心理作用」太粗疏!
慢性痛患者常常被質疑:「冇理由痛咁耐係咪心理作用呀?」如果心理作用直接等於創作力量同幻想,那實在是太粗疏 ! 不公平 !
其實,現代醫學已證明,慢性疼痛是生理與心理密切交織的結果。例如 : 專注力會大大影響個人對疼痛的感知。有時手被紙割傷,若一直專心於工作可能毫無感覺,閒暇時才察覺疼痛。焦慮亦會使人將注意力集中在疼痛本身,引發肌肉收緊,進一步加劇不適。負面情緒還會影響大腦對疼痛的調控,造成惡性循環。
況且,同一種傷患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 : 手指尾受傷變成慢性痛,對普通人未必構成大影響,但對鋼琴家就等於職業生涯終結,無比鬱結。因此,每個人的心理反應同處境都是獨特的,不能夠一刀切。
身心兼治——處理慢性痛症新出路
慢性疼痛不僅是身體上的問題,更與心理密切相關。治療應同時兼顧生理與心理層面,包括醫療、物理治療及心理治療。同樣重要的是,患者與家人可以認識慢性痛症的特性,減少責備或懷疑,患者才能逐步走出困境。你願意真心去明白你身邊的慢性痛症患者嗎?
✍🏻撰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