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情緒勒索】你知道嗎?這樣做都只是為你好!

已更新:7月31日

【情緒勒索】「你知道嗎?這樣做都只是為你好!」

「你知道嗎?這樣做都只是為你好!」、「你這樣做我會很傷心」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你又有多少次因為這些話所產生的內疚感而即使不情願也應對方要求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小心,你可能已經被對方情緒勒索了!甚麼是情緒勒索?究竟如何解破情緒勒索,不讓對方再控制你呢?即看精神科醫生怎麼解說!


甚麼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是美國心理學博士Susan Forward在 1997 年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是一種利用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在關係中控制他人的行為。當情緒勒索者使用上述手段控制他人,被勒索者便如同身陷迷霧(FOG)般,無法看清自我價值與現實處境。


甚麽人會做出情緒勒索的行為?

情緒勒索通常發生在較為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例如父母對子女,朋友或情侶之間等。事實上,某些人會做出情緒勒索的控制行為,其實源自於自身合理的慾望,像是渴望被愛、被需要或是希望受到他人的欣賞等。但問題就在於,情緒勒索者在追求這些慾望時,常常忽視了他人的感受。當然,亦有某些人是希望通過情緒勒索來獲得對他人的控制,強化自身的權威。有些則因為內心的不安或自卑感,試圖通過操控他人來尋求肯定和安全感。


情緒勒索的類型和常見特徵?

以下是四種主要的情緒勒索類型:

1.     懲罰者 (Punishers):透過直接或間接的威脅,使對方就範例如﹕如果你唔幫我,我就唔再同你做朋友…

2.     自虐者 (Self-Punishers):透過威脅傷害自己,迫使對方讓步或接受他們的請求。例如:如果你離開我,我就會自殘俾你睇,反正你都已經唔愛我…

3.     受害者 (Sufferers):利用自身的痛苦和困難來引發對方的內咎、罪惡感和不安。例如﹕唔係你我都唔使搞成咁,你唔使理我啦,我一日食一餐又唔會死既,你走啦!

4.     欲擒故縱者(the tantalizer):這類情緒勒索是最具心計的,勒索者一開始時會釋出善意、表明會給你好處,讓你按其意思去做,但當你答應後,他的要求可能會越來越多,令你不堪負荷。


如何斷定自己是否被情緒勒索?

要判斷自己是否被情緒勒索可以通過觀察以下幾個特徵和行為模式:

1.     對方經常使用語言來作出威脅,比如「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會很失望」或「我會很傷心」。這些話語常常暗示如果不滿足對方的要求,會有負面後果。

2.     對方經常試圖讓你感到內疚或自責,通常會把自己的情緒狀態歸咎於你的行為,讓你感到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3.     對方經常利用和你的關係(如家庭、友誼)來施加壓力,暗示如果不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段關係會受到影響。

4.     對方經常要求你做出明顯超出正常範圍的事情,並且不考慮你的需求和感受。

5.     對方經常使用模糊或操控性的語言,例如「你應該…」或「你必須…」,而不是表達他們的需求或期望。

6.     以上的行為在不同情境中重複發生並且持續出現。

 

遇到情緒勒索該怎麼辦?

心理學家指出,容易被情緒勒索者有以下這些特徵:

  • 過度在乎別人感受

  • 習慣自我懷疑

  • 無法拒絕不合理要求

  • 渴求他人肯定

若你發現自己在與某人的互動中經常感到不安、內疚或壓力,可能需要重新評估這段關係,並思索是否正在被人情緒勒索。面對情緒勒索,有些人可以輕易拒絕,有些人則長期屈服。當我們遇到情緒勒索時,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處理方案﹕

1.     停一停、諗一諗不要在對方提出要求時就立即回應,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及評估問題。

2.     冷靜觀察、辨認情緒勒索行為例如威脅、言語暴力、扮演悲情者等。

3.     使用非過度防衛式溝通不要直接指責對方,對他們的困難或遭遇表逹同理心,但同時要告知對方自身的立場。

4.     尋求支持向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求助,獲得建議。

5.     自我反思培養自信和獨立思考,減少對他人過度的依賴。


冷靜面對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一種常見但破壞性的行為模式。面對情緒勒索時,保持清晰的思維和堅定的立場至關重要。學會識別和應對情緒勒索,有助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心理狀態。若感到無法獨自處理,便應儘早尋求心理諮詢或專業協助。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張正平醫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