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從心理角度談吸引力法則
- 梁重皿博士
- 6月2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6月22日

甚麼是「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 」(Law of attraction) -其實它的理念是相信物以類聚 (Likes attract likes),一些人、思想和事物會因為相似而互相吸引,從而令到相似的東西聚集在一起。例如一些正面的想法會帶來正面的影響,而負面的想法就人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但到底「吸引力法則」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直至現時為止,「吸引力法則」並沒有科學實證支持。因此,「吸引力法則」被指為偽科學理論。在一些認知行為理論中,它們被認為與思想有關,但它並不是簡品單地認為思想可以引致現實的改變。而是我們的思想會引致我們在行動上作出調整,從而令到結果有機會改變(但並不一定會令結果改變)。雖然有些人在相信「吸引力法則」後取得成功,但是這並不是一個證據證明「吸引力法則」是有科學根據的。
為甚麼大多數的人都會在討論「吸引力法則」?
這是因為「吸引力法則」為我們帶來一個簡單而又直接的解釋。只要擁有一個正面的思想,就會帶來一個正面的結果,提供一個正面的希望給我們。在心理學中,人在很多時候需要一個「被掌控感」。尤其是在面對一些我們很在意的事之中,當我們對於該事件的掌控越少,我們的焦慮感亦都會上升,令到我們越來越擔心。而「吸引力法則」正正為我們帶來一個簡單的方法,只要我們的想法足夠正面,認為我們所想的事情能夠做到,它自然便能取得成功。因此很多人都會喜歡「吸引力法則」。
但我在相信「吸引力法則」後真的取得成功,不能代表「吸引力法則」是有科學根據的嗎?
雖然有些人在相信「吸引力法則」後取得成功,但是這並不是一個證據證明「吸引力法則」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其中存在着「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例如我們在相信「吸引力法則」後真的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便會相信「吸引力法則」真的有效。但在事實上,找到一份好工作有很多不同的因素。例如我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來準備其履歷、面試等等,而且亦都有可能有着不同環境的因素,例如當刻的「市道」很好,或者我們的技能剛剛好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才能找到這份好工作,而不是因為我們想着要找一份好工作。
我們通常會傾向相信以及聚焦一些支持我們的想法的證據,而沒有留意一些與我們想法不相近的證據,而這就是「確認偏差」。
如果我們只相信「吸引力法則」的話,會有甚麼影響呢?
「吸引力法則」使我們相信只要有正面的態度,事情都會向着正面的方向行走。但是只有正面的態度並不能改變事情的結局,因為思想並不能直接改變現實,我們的行為模式才會改變現實。因此我們還是需要一個良好的計劃才可以使我們達到我們的預期結果。雖然「吸引力法則」的而且確可以令我們在短時間中得到滿足感,但長遠來說,我們對於改變的行動力會降低。其次,一些負面的情緒想法並不是沒有其價值的。例如焦慮的情緒會令到我們更加努力地準備,而在失敗中,我們亦都可以從中改變自己,從錯誤中學習,改變自己。再者,「吸引力法則」亦都有可能為我們帶來負面的情緒。若果「吸引力法則」並沒有為我們帶來一個正面的影響,我們可能會怪責我們自己的想法不夠正面。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忽略生活中的不如意。所以在某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抑壓。
正向心理學 VS 吸引力法則
很多人認為正向心理學和「吸引力法則」很相似,但到底正向心理學和「吸引力法則」有甚麼分別呢?其實兩者的研究理論基礎、應用方式以及其目標上都十分不同。
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是基於實際的科學研究,希望鼓勵我們用一個積極的態度來尋索豐盛及美好的人生。有很多人覺得正向心理學鼓勵我們只可以用一個正面的態度來面對每一件事,不可以有負面的情緒或者想法。正如上文所説,我們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忽視負面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的高低起伏。但正向心理學並不是叫我們逃避所有負面的事,而是希望我們嘗試運用我們自身的強項以及積極的心態來應對負面的情況以及挑戰。從而可以探索一個豐盛及美好的人生。
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則是指只想好的事情,忽略差的事情。在某程度上是一種逃避或一種抑壓。
面對挑戰時,不同的思維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根據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的教授(Carol Dweck)指出, 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在面對挑戰時的思維有兩個分別。Professor Dweck 指出了一種理論,人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稱為「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其思維相信我們所得到的結果是可以透過努力來提升的。而另一種思維為「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認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上天注定的,沒有辦法透過努力來改變。當我們人的思維不同,我們對於對於事情的看法和理解都有所不同。而因為理解和看法有不同,我們的行為都會有所不同。而行為正正就是影響着我們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
Professor Dweck的研究指出,當學生擁有一個「固定型思維」時,他們的成績會越來越差,他們會認為他們怎樣都不會學得到書中所教導的知識,是「蠢」,永遠都學不了知識,因此怎樣讀都最徒勞無功,最終採取一個放棄的態度來面對學業。但相反,當一個學生擁有一個「成長型思維」時,他們會相信結果會因為他們的努力而改變。他們便會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然後尋求一個改善的方法,從而令到成效有所提升。
我們可以怎樣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
人的大腦就好像一個機器一樣,可以鍛練。而我們大腦中的神經亦都具備一定程度的可塑性。所以當我們在面對一些挑戰或困難,我們嘗試學習一些新的事情時。我們的大腦便會在這些時候發展,經過不斷的嘗試和失敗,然後重新面對挑戰,我們的思考模式便有機會改變。
然而,我們經常所説的目標可以令到我們可以更快地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而設定目標是有一個技巧的,我們會稱為SMART goal。
S:Specific 具體
M: Measurable 可量度
A: Achievable 可達成
R: Relevant 與目標相近
T: Time-based 有時限性
總結來説,我們所設立的目標是具體、明確和可達到的,而且和我們的理念是呈一致性的,並且是有時限的。而用這一種方式,我們才可以一直有動力來嘗試挑戰以及達致成功。
✍🏻撰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梁重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