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驚恐症(二):思想與行為的陷阱──如何用CBT走出驚恐症

驚恐症(二):思想與行為的陷阱──如何用CBT走出驚恐症


驚恐症不僅源於身體的誤報訊號,更與人如何「想」和「做」有關。思想層面的災難化解讀與行為層面的逃避,往往在無意間維持了恐懼的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某位患者在地鐵上突然感到呼吸不暢順,腦中立刻閃過「不行了, 我無法呼吸。」心跳立刻加速、呼吸急促,於是立刻下車。雖然症狀暫時減輕,但下次搭地鐵前,他就開始憂慮:「要是又發作怎麼辦?」於是他乾脆只敢坐能隨時打開窗戶的交通工具、或減少外出。逃避雖短暫舒緩焦慮,但同時強化了「地鐵=危險」的信念。


在現實生活中,患者往往還會依賴某些「安全行為」來減輕焦慮,例如出門一定要帶著鎮定劑 、藥油、 手提風扇或糖果,覺得「一不舒服就要立刻用」。有些人會在感覺心慌時不停傳訊息給朋友,藉由保持聯繫來分散注意力。這些做法固然能帶來暫時的安全感,但同時也阻礙了患者從經驗中學習「即使沒有這些東西,我也ok」, 「 身體感覺縱使不適,但是無害」 的事實。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正是針對這種思想—行為模式設計的心理治療。 其核心理念在於:當我們能夠改變「如何理解身體」與「如何回應焦慮」,恐懼圈套便能逐步被打破。


1. 認知重組

臨床心理學家會協助患者辨識自動化的災難性想法,並以理性證據挑戰其真實性。例如,患者學習觀察「胸口跳得很快=危險」的想法,並理解這只是暫時的生理現象,而不是災難先兆。


2. 內感覺暴露(Interoceptive exposure)

在安全環境中刻意引發那些令人不安的身體感覺, 如透過短促呼吸、 轉圈引起頭暈、或原地跳引發心怦怦跳。當患者多次經歷「這些感覺不會導致真正危險」,大腦的恐懼連結就會一點一點鬆動。


3. 情境暴露

逐步面對害怕的情境,例如重新乘搭地鐵或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停留。透過實際經驗,患者重新學會「即使不安,我仍能應付, I'm OK」。


以一位曾因驚恐症辭職留在家的患者為例, 害怕自己暈倒的她,起初出門必定隨身攜帶糖果與藥油, 並不斷傳訊息給朋友確認「我還好」。治療過程中,她逐步嘗試不帶這些「保命法寶」,並在臨床心理學家指導下學會透過思想訓練安撫自己以及改變災難化想法。數月後,她已能自己出門購物與重投兼職工作。那種從「不敢」到「能面對」的過程,正是CBT治療的核心價值。


大量研究證實,CBT是治療驚恐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僅能顯著減少發作頻率與強度,更能增強患者對自身反應的理解與自信。治療的目的不是停止身體出現感覺,而是重新學會相信:My body can handle it, I can handle it. I'm OK!!


✍🏻撰文: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吳雁詞博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