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健康講座 】抑鬱症
講座題目﹕抑鬱症 日期﹕2025.11.3 機構﹕中電 講者﹕鄭珊醫生

鄭珊醫生
11月4日


人人機不離手,過度電子產品使用到底有幾「傷腦」?淺談遊戲障礙症﹗
去餐廳食飯,成日都見到一家人坐一臺,每個人都望住自己部手機。現代人十個十個都有某程度的手機依賴,那麽從精神健康來説,這會有什麽後果或不良現象呢? 電子產品 對 青少年發展中大腦的影響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於六月刊登了一份最新研究1,顯示成癮性的電子產品使用模式,包括強迫性地瀏覽社群媒體、玩遊戲或查看手機,可能比總螢幕使用時間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危害更大。 該研究追蹤訪問了超過四千名平均年齡為10 歲的兒童四年,評估他們對社交媒體、手機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性使用情況,包括強迫性習慣、不使用這些平台時的困擾感,以及嘗試減少使用的挫敗經歷。他們發現,近三分一的參與者從11歲開始,對社群媒體或手機呈現出成癮性使用程度增加的軌跡。對社交媒體和電玩有高度成癮性使用的青少年,報告了更多的內化症狀(如憂鬱、焦慮)或外化症狀(如攻擊性和破壞規則行為)。更不得忽視的是,成癮使用跡象與自殺念頭與行爲有著密切關係。此外,有趣的發現是,基線的總螢幕時間與任何自殺相關或精神健康結果之間均無顯著相關性。 青春期本就是容易產生成癮行為的高風險時期,而尚未有自制力的青少年尤其

鄭珊醫生
10月20日


【媒體訪問】情緒導航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與康復
本集《情緒導航》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鄭珊深入探討思覺失調症(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治療與康復過程,內容涵蓋藥物種類、作用機制、副作用管理,以及患者如何配合藥物達致長期穩定。影片以淺顯方式闡述思覺失調的神經生理基礎,剖析第一代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差異及其副作用,並通過臨床個案分享真實治療經驗,強調醫病關係的重要性與個人化調整。此視頻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且實用的資訊,鼓勵正確認識疾病、積極配合治療,並以建立信任為基礎,共同面對康復挑戰。

思健醫務中心
9月18日


【媒體訪問】新城知訊台 可連天下父母心 點先係抑鬱警號?
青春期子女唔聽話、惡言相向,令父母失望、自責、甚至懷疑自己係咪失敗。有時一時情緒失控,鬧完又後悔,無力感日日累積,心情越嚟越沉重。 💥 焦慮、抑鬱會「傳染」畀下一代? 👨👩👧👦 青少年抑鬱同父母有冇關係? 🧠 家庭治療可以點樣幫助? 👧 青少年視角:阿媽失業後情緒低落,成日話自己犧牲好多,令我DSE壓力更大,覺得長大一啲都唔好玩… 《可連天下父母心》探討香港家長嘅精神健康狀況,了解情緒點樣影響家庭氛圍、親子關係,甚至下一代嘅心理狀態。原來情緒真係會「傳染」! 👀今集由 精神科專科醫生 鄭珊醫生 ,同大家講解! # 可憐天下父母心:守護青少年與家長的情緒健康 本視頻以親子關係為核心,專注探討青少年精神健康及家長情緒調適的複雜議題。透過精神科專科鄭珊醫生的專業見解,節目剖析青少年主動求助精神科的現象、抑鬱症的身心表徵,以及青春期荷爾蒙、性格與環境交織影響情緒的成因。此外,節目深入探討家長在陪伴及溝通中的心理掙扎,並提供有效的親子互動策略與自我照顧的方法,旨在提升家庭的整體精神健康與理解,為家長們提供實務且溫暖的指引。 ## [0

思健醫務中心
9月14日


【焦慮症】明星歌手也是人 也會出現情緒病!醫生和你解構焦慮症!
明星歌手也是人!其實,擔心和焦慮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反應。適當的擔心和焦慮有助於我們計劃將來、未雨綢繆,為未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但如果長期活在焦慮之中,而且影響到正常生活,就要警惕了。這次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都市人常見的焦慮症種類、成因與治療。 四大焦慮症 核心特徵 都市誘因 廣泛性焦慮症 持續6個月以上對日常事務過度擔憂,伴隨肌肉緊繃、失眠 高壓工作、經濟不穩定、資訊超載 社交焦慮症 恐懼被他人負面評價,逃避聚會/演講等社交場景 職場競爭、社交媒體比較文化、孤獨感 恐慌症 突發心悸/窒息感,伴隨「即將死亡」的失控恐懼 通勤擁擠、空氣污染、快節奏生活 特定場所恐懼 對地鐵、電梯等封閉空間產生逃避行為 高密度居住環境、公共空間人潮壓力 焦慮症的關鍵心理成因 災難化思維(Catastrophizing) 將微小不適解讀為災難前兆(例:心悸=心臟病發) 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 都市高壓環境促發「必須掌控一切」的信念,當面對不確定性時觸發焦慮 情感不耐受(Emotional Intolerance) 將焦慮情緒視為「危險訊號」而

鄭珊醫生
8月29日


【另類療法】海洋療法(Thalassotherapy)、森林浴(Shinrin-yoku)
夏天到了,正在計劃一趟出走嗎?不妨考慮一下去海邊或森林,原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多接觸大自然環境對我們的情緒健康有莫大的正面影響。海洋療法(Thalassotherapy)和森林浴(Forest Bathing,日文”Shinrin-yoku”)屬於另類或自然療法,被廣泛認為對身體健康包括情緒和心理健康有顯著益處。 海洋療法(Thalassotherapy) “Thalassa”是希臘語的「海洋」,“Thalassotherapy”這名稱出現在19世紀,但人類泡在海水裏提升健康其實要更遠古。海洋療法透過接觸海水、海邊空氣、陽光等海洋環境元素來促進健康。 當皮膚與海水接觸,海水裏豐富的礦物質例如鈉、氯、鎂等會透過皮膚進入身體,可以改善慢性疼痛、關節病和皮膚病等。而海邊的空氣裏含有豐富的負離子,能促進大腦釋放「血清素」,有助於緩解焦慮、抑鬱,提升情緒。再者,海洋的廣闊視野與海浪聲能誘發「α腦波」,使人進入放鬆狀態,減輕壓力。而冥想方法也常藉以想像一望無際的大海畫面、海浪聲、海的氣味來幫助人進入平靜與放鬆。 森林浴(Shinrin-yoku)...

鄭珊醫生
7月5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