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孤獨病】長期處於孤獨狀態容易過早死亡!?
你喜歡群體活動還是獨自一人?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感到孤獨嗎?《 美國國家衛生院 》(NIH)曾對超過200萬名成年人做研究,發現孤獨和死亡之間有著關聯;並指和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的人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高出32%。孤獨病的威力究竟有多大?長期感到孤獨的後果又是什麼?繼續閱讀了解精神科醫生如何解讀孤獨感這件事。 人為什麼會孤獨? 大家可曾記得新冠病毒肆虐的時候社交聚會大量減低,大部分人被迫留在家中,相信不少人都曾感到孤獨。人的正面情緒、幸福感等一部分來自社交,在社交中我們可以與他人交談,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這是我們習以爲常的生活。必須戴著口罩外出的那幾年,人與人的距離難免被拉遠了,這也是孤獨感的來源之一。 再者,也有不少人經歷過儘管在人群或聚會當中,但仍感覺到孤獨,所以除了社交隔離會導致孤獨感,人際關係的質量也是至關重要的。表面的社交互動無法取代真正的情感連結,而後者正是每個普通人都需要的。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感情連結包括被包容、被接納、被理解。 科技發展帶來的通訊便捷、社交媒體等應用程式讓現代人更容易無時無刻保持聯繫,但這些網絡世界的互動不但不

鄭珊醫生
7月5日


【思覺失調】長效針劑配合家人支援 提升療效助控制病情
根據近年本港調查推算,香港約有2.5%人口、即18萬人患思覺失調,當中大部分是20至30歲的年輕患者。[1,2] 倘若患者未能妥善處理病情,或可能令病情惡化及腦部功能受損。因此,為患者建立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案至為關鍵,包括醫療及情緒支援,助思覺失調患者走出陰霾。 思覺失調 是由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失衡所致的精神疾病。一些比較容易抑壓負面情緒、內向多疑、思想固執嘅人,都屬於思覺失調的高危一族。思覺失調症狀可劃分為陽性及陰性。陽性症狀指患者的五官感覺出現異常,感受到某些不存在的影像、聲音或感覺,例如出現幻聽、幻覺或幻觸。妄想亦是思覺失調常見的陽性症狀,患者會強烈相信某些不真確的事,而且不容他人質疑其看法。例如,他們會相信有人要加害自己。而陰性症狀主要指患者失去一些生活上的功能,例如變得沉默寡言、面無表情、對生活失去動力,甚至不願意刷牙及洗澡。 對於思覺失調的治療,第一線治療一般都會用口服抗精神病藥物。精神科專科鄭珊醫生表示,患者一般於服藥數日後,便能明顯改善病情。但有些口服藥物的副作用較多,或會影響患者機能,有機會出現肌肉僵硬、催乳激素

鄭珊醫生
6月21日


【抑鬱症】抑鬱引發「過橋恐懼」醫生拆解常見工作壓力導致抑鬱
根據食物衞生局於2023年5月回覆立法會的數據顯示,醫管局於2022至23年度確診患有抑鬱症並接受治療人數,共有約6.6萬人,較5年前5.61萬人增加接近兩成。常說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尤其對打工仔而言,既要承受工作壓力,也有來自家庭壓力,往往情緒受到困擾,出現抑鬱症狀,精神科醫生鄭珊表示:「如果一個人經常好忟憎、好易發嬲、覺得好down(情緒低落),若這些諗法持續一段時間,就要警惕。」

鄭珊醫生
6月18日


【ADHD】與其罰坐定定 不如容許跑跳放電!
ADHD學童表現活躍,無法安靜坐著,很多時被誤會為反叛、不聽指令。精神科專科醫生鄭珊表示,孩子多動源於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是ADHD其中一種病徵。「他們經常遊魂、欠交功課欠帶文具;跑來跑去、沒法排隊,或者老師未叫他的名字,已急不及待大聲說出答案。」

鄭珊醫生
6月18日


【醫生專欄】丈夫手機成癮影響家庭關係
手機是現代人的必需品,但當它變成我們生活的主宰,損害了我們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就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已經成為手機的奴隸。你的丈夫有沒有手機成癮的問題?會不會經常躲在洗手間玩手機而忽略你和孩子的需要?究竟手機癮是不是病?精神科專科鄭珊醫生表示,是否有手機成癮需要仔細觀察其使用手機的行為,而只要符合5項徵狀,即有機會確診「成癮障礙」。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納入了診斷手冊(ICD-11),也被稱為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屬於成癮障礙(addictive disorder),類似於酒精/毒品成癮障礙。鄭醫生表示,若滿足以下9項症狀中的至少5項,並持續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即有機會確診。 遊戲障礙9項症狀包含: 對遊戲過度集中。 當不能遊玩遊戲或是遊戲被中斷時出現戒斷症狀(悲傷、焦慮、煩躁)。 耐受性:需要玩更長的時間以獲得滿足。 無法減少遊玩,或企圖戒除遊戲但失敗。 放棄其他活動,因遊戲而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儘管知道問題已發生,但仍持續進行遊戲。 對家人或其他人隱瞞遊戲時

鄭珊醫生
6月18日


【冒牌者症候群】你害怕被稱讚嗎?成功的恐懼者
你是否曾經感到自己不配擁有所取得的成就?或者,當被人贊揚時是否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是的話,你可能患上了「冒牌者症候群」!這種心理狀態讓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常覺得自己只是假扮成成功者,而內心卻隱藏著一種不安和恐懼。本文將深入探討冒牌者症候群的本質,揭開它背後的迷霧,並分享一些克服這種心理困擾的寶貴建議。無論你是正在經冒牌者症候群,或是想更深入了解這一現象,本文將為你提供一切你想知道的答案。 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或冒牌者現象,是一個心理現象,當事人覺得自己的成就並不來自於自身的能力,而是基於幸運得到的,於是他們的内心深深地認爲自己是不足甚或無能的,並非常害怕有一天別人會揭穿他們是個「冒牌者」的身份。這心理現象在70年代由兩位美國女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Suzanne A. Imes)描述,她們在女大學生和女專業人士身上發現這共同點並加以研究。這共同點就是她們都似乎難以内化並接受她們是能幹的、聰明的、優秀的,並長期擔憂著她們一刻的成功將難以維繫下去。 我有冒牌者症候群嗎? ...

鄭珊醫生
6月18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