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調節腸道微生態 穩定情緒減輕濕疹來源
小朋友患上濕疹,成因或與遺傳及環境有關。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皮膚疾病與心理疾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濕疹既會影響情緒,情緒惡化亦會影響到濕疹病情,關係是相向的。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如果家長能夠從多方面改善子女情緒,輔以均衡飲食,調節腸道微生態,就能有效避免情緒與濕疹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濕疹除了令皮膚紅腫及痕癢不適外,還為患者的日常生常帶來多方不便,甚至影緒響情緒。 情緒與濕疹的惡性循環 濕疹除了令皮膚紅腫,痕癢不適,更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情緒。精神科專科醫生汪嘉佑表示,情緒過分焦慮或不安會令腎上腺素與皮質醇分泌維持在高水平,影響免疫系統,以至於病情更難受到控制,結果引起更多負面情緒及壓力,令濕疹情況再度惡化,形成惡性循環。「有研究指出,濕疹人士患上抑鬱症的機會,比非疹人士多百分之十四,出現焦慮的機會亦會多出百分之十七。始終濕疹會影響睡眠與情緒,令患者出現焦慮、煩躁及各類社交問題,影響到日常生活,從而引起更多負面情緒。」 要調節濕疹與情緒之間的惡性循環,最重要是學會與病患共存。當然要求年紀輕輕的子女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汪醫生認為方法有很多種:「父

汪嘉佑醫生
10月7日


【教師健康】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守護學生
香港的老師們長期在高要求的教育制度下工作,面對繁重的教學、評核、行政和與家長的溝通,加上疫情後學生情緒問題日益嚴重,老師需要承擔的角色愈來愈多。根據香港教育局2021年一項有關教師身心健康的調查顯示,逾六成受訪教師認為自身壓力水平偏高(教育局,2021)。而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亦指出,超過三分之一的在職教師曾出現焦慮或抑鬱徵狀(CUHK, 2020)。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的心理健康不應被忽視。我們需要共同關心,也需要一些實用而可行的策略,讓老師能在壓力中找到喘息的空間。 先問問自己:我最近還好嗎? 如果你最近有以下情況,請多關注自己是否承受長期壓力: 情緒方面 :容易煩躁、對教學失去熱情、感到無力或提不起勁 身體方面 :經常失眠、頭痛、胃不適、持續疲倦 思考方面 :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或出現「我做得不夠好」、「學生根本不理我」等負面想法 這些都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的正常反應。所以請你給自己一點空間,理解自己的感受。 讓自己先好起來,教學才可持續 設立「情緒緩衝區」: 香港教師的工時長、責任重,要找到放鬆的空間並不容易。但

汪嘉佑醫生
8月4日


【同理心疲勞】關懷他人的同時,誰來關懷社工?
在我們社會中,社會工作者往往被視為無私奉獻的專業人士,他們默默支援有需要人士,如弱勢家庭、精神病患者、長者或受虐兒童等。然而,在不斷給予和照顧他人的過程中,社工自身的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事實上,社工每日面對沉重個案、情緒勞動及制度壓力,極容易出現情緒困擾甚至心理疾病。 研究指出,社工經常經歷「同理心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及「次級創傷壓力症」(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這是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創傷故事,容易出現焦慮、失眠及情緒低落(Figley, 2002)。此外,香港社工普遍工作時間長,資源不足,缺乏足夠的支援系統,亦令他們感到無力與孤單(Leung et al., 2021)。 除了工作負荷,角色矛盾亦是造成壓力的來源之一。社工時常在前線與政策之間拉鋸,要在機構規限與服務對象的需要之間作出抉擇,這種價值衝突(value conflict)會引致道德壓力(moral distress),影響心理狀態(Kim & Lee, 2009)。 更值得關注的是,受文化影響,部分社工即使出現心理困擾,也不願尋

汪嘉佑醫生
8月1日


【講座】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症
題目﹕ 兒童及青少年抑鬱症 對象﹕澳門精神科醫生 地點﹕澳門 主辦機構﹕ 澳門精神科醫學會 日期﹕2025.7.19 講者﹕ 汪嘉佑醫生

汪嘉佑醫生
7月19日


【家長講座 】並肩同行青春路
題目﹕並肩同行青春路 對象﹕家長 地點﹕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學 日期﹕2025.7.8 講者﹕ 汪嘉佑醫生

汪嘉佑醫生
7月8日


【ADHD】家人如何支持ADHD小朋友?3方面配合訓練及治療
家庭有著照顧者及同行者的角色,他們可以運用以下幾個關鍵原則來支持他們的ADHD(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小朋友。 提供穩定的環境:父母應該制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並提供合理而簡單的解釋。保持有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家庭作業和課外活動的安排。 建立權威式管教方式:家庭應該從獨裁控制或放任的模式轉向更加權威並互信的方式。將問題區分為可協商和不可協商的,並與青少年溝通,讓他們參與可協商問題的決策過程。 提供即時反饋和後果:家庭應該對青少年的行為給予更直接的反饋和即時後果,提高反饋的頻率,採用更有力的後果措施。同時優先使用獎勵,再考慮懲罰。 維護良好溝通:家庭成員間應保持良好溝通,家長主動監控青少年在家庭外的行為,不要將青少年的問題或疾病個人化。 給予情感支持:鼓勵他們發展自身優勢,保持寬容和體諒,積極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最後,恆常地維繫以上的做法,令小孩能建立合適的界線及對父母行為反應的期望。 家庭應該如何配合醫療專業人士共同管理ADHD? 家人可以安排患者會面醫療專業人士進行藥物及行為治療以控制調節症狀,表現接納和支持患者接受治療及訓練十分重要。.

汪嘉佑醫生
7月7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