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網誌及最新分享


【ADHD】家人如何支持ADHD小朋友?3方面配合訓練及治療
家庭有著照顧者及同行者的角色,他們可以運用以下幾個關鍵原則來支持他們的ADHD(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小朋友。 提供穩定的環境:父母應該制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並提供合理而簡單的解釋。保持有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家庭作業和課外活動的安排。 建立權威式管教方式:家庭應該從獨裁控制或放任的模式轉向更加權威並互信的方式。將問題區分為可協商和不可協商的,並與青少年溝通,讓他們參與可協商問題的決策過程。 提供即時反饋和後果:家庭應該對青少年的行為給予更直接的反饋和即時後果,提高反饋的頻率,採用更有力的後果措施。同時優先使用獎勵,再考慮懲罰。 維護良好溝通:家庭成員間應保持良好溝通,家長主動監控青少年在家庭外的行為,不要將青少年的問題或疾病個人化。 給予情感支持:鼓勵他們發展自身優勢,保持寬容和體諒,積極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最後,恆常地維繫以上的做法,令小孩能建立合適的界線及對父母行為反應的期望。 家庭應該如何配合醫療專業人士共同管理ADHD? 家人可以安排患者會面醫療專業人士進行藥物及行為治療以控制調節症狀,表現接納和支持患者接受治療及訓練十分重要。.

汪嘉佑醫生
7月7日


【人格障礙】長期感到空虛寂寞?總是容易情緒化兼性格衝動?
甚麼是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一種精神科疾病﹕患者的性格特質,包括思想、感受及行為模式,長期及持續地為患者在生活、人際關係、工作等等方面造成影響,並且令自己及身邊的人感到難過及困擾。這是精神科對於人格障礙的廣泛定義。當然這個診斷依然是有很多可以爭議的地方,醫生須要在多方面了解患者的生平,長時間深入地認識患者,才能夠有足夠的資訊去作出判斷。亦是這個原因,人格障礙不是一個醫生們常用的臨床診斷。 人格障礙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多疑型(Cluster A)、情緒化及衝動型(Cluster B)以及焦慮型 (Cluster C)。「邊緣型人格障礙」及「表演型人格障礙」均屬於Cluster B 類型,其中又以邊緣型人格障礙最為常見。有研究指出全球目前有約1.6%人口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同一個人又可以同時擁有多於一種人格障礙。 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兩大成因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成因尚無一個定論,但一些研究認為與以下兩大因素相關: 1. 環境因素 部分患者在幼年時期遇到的不幸或不愉快經歷,包括長期被忽視、長期與父母分離、曾受虐待、父母關係破裂、經常目睹家庭暴力等等,都有

張正平醫生
7月7日


【情緒勒索】你知道嗎?這樣做都只是為你好!
「你知道嗎?這樣做都只是為你好!」、「你這樣做我會很傷心」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你又有多少次因為這些話所產生的內疚感而即使不情願也應對方要求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小心,你可能已經被對方情緒勒索了!甚麼是情緒勒索?究竟如何解破情緒勒索,不讓對方再控制你呢?即看精神科醫生怎麼解說! 甚麼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是美國心理學博士Susan Forward在 1997 年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是一種利用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在關係中控制他人的行為。當情緒勒索者使用上述手段控制他人,被勒索者便如同身陷迷霧(FOG)般,無法看清自我價值與現實處境。 甚麽人會做出情緒勒索的行為? 情緒勒索通常發生在較為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例如父母對子女,朋友或情侶之間等。事實上,某些人會做出情緒勒索的控制行為,其實源自於自身合理的慾望,像是渴望被愛、被需要或是希望受到他人的欣賞等。但問題就在於,情緒勒索者在追求這些慾望時,常常忽視了他人的感受。當然,亦有某些人是希望通過情緒勒索來獲得對他人的控制,

張正平醫生
7月7日


【阿茲海默症新藥資訊】認識樂意保 Leqembi :阿茲海默症最新治療方案
藥物概述 樂意保® LEQEMBI® (Lecanemab) 是一種單株抗體,旨在從大腦中去除β 澱粉樣蛋白。 β澱粉樣蛋白是參與阿茲海默症進展的重要蛋白質,它在大腦積聚並形成斑塊,阻礙神經系統運作。 樂意保®需每 2 週進行一次靜脈注射(經由靜脈輸注)。 樂意保®可以適度減緩早期阿茲海默症的進展速度,並無法治癒阿茲海默症。在一項大型臨床研究中,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 18 個月的樂意保®治療後,疾病進展速度減慢了約 20-30%,效果轉化令症狀進展延遲約 6 個月。 合適患者 樂意保® 僅應考慮用於經血液生物標記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且處於輕微症狀階段的患者。該人群可能包括具有與輕度認知障礙或癡呆症早期階段一致的症狀的人。暫時未有數據支持樂意保®對沒有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患者的成效。樂意保® 並不適用於其他導致認知障礙和失智症的疾病,例如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在考慮使用樂意保®前,醫生必須透過脊椎穿刺或β澱粉樣蛋白正子斷層掃描(PET)來檢測阿茲海默症蛋白斑塊的積聚證據。在考慮接受治療前,患者必須先尋求具有

汪嘉佑醫生
7月5日


【另類療法】海洋療法(Thalassotherapy)、森林浴(Shinrin-yoku)
夏天到了,正在計劃一趟出走嗎?不妨考慮一下去海邊或森林,原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多接觸大自然環境對我們的情緒健康有莫大的正面影響。海洋療法(Thalassotherapy)和森林浴(Forest Bathing,日文”Shinrin-yoku”)屬於另類或自然療法,被廣泛認為對身體健康包括情緒和心理健康有顯著益處。 海洋療法(Thalassotherapy) “Thalassa”是希臘語的「海洋」,“Thalassotherapy”這名稱出現在19世紀,但人類泡在海水裏提升健康其實要更遠古。海洋療法透過接觸海水、海邊空氣、陽光等海洋環境元素來促進健康。 當皮膚與海水接觸,海水裏豐富的礦物質例如鈉、氯、鎂等會透過皮膚進入身體,可以改善慢性疼痛、關節病和皮膚病等。而海邊的空氣裏含有豐富的負離子,能促進大腦釋放「血清素」,有助於緩解焦慮、抑鬱,提升情緒。再者,海洋的廣闊視野與海浪聲能誘發「α腦波」,使人進入放鬆狀態,減輕壓力。而冥想方法也常藉以想像一望無際的大海畫面、海浪聲、海的氣味來幫助人進入平靜與放鬆。 森林浴(Shinrin-yoku)...

鄭珊醫生
7月5日


【孤獨病】長期處於孤獨狀態容易過早死亡!?
你喜歡群體活動還是獨自一人?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感到孤獨嗎?《 美國國家衛生院 》(NIH)曾對超過200萬名成年人做研究,發現孤獨和死亡之間有著關聯;並指和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的人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高出32%。孤獨病的威力究竟有多大?長期感到孤獨的後果又是什麼?繼續閱讀了解精神科醫生如何解讀孤獨感這件事。 人為什麼會孤獨? 大家可曾記得新冠病毒肆虐的時候社交聚會大量減低,大部分人被迫留在家中,相信不少人都曾感到孤獨。人的正面情緒、幸福感等一部分來自社交,在社交中我們可以與他人交談,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這是我們習以爲常的生活。必須戴著口罩外出的那幾年,人與人的距離難免被拉遠了,這也是孤獨感的來源之一。 再者,也有不少人經歷過儘管在人群或聚會當中,但仍感覺到孤獨,所以除了社交隔離會導致孤獨感,人際關係的質量也是至關重要的。表面的社交互動無法取代真正的情感連結,而後者正是每個普通人都需要的。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感情連結包括被包容、被接納、被理解。 科技發展帶來的通訊便捷、社交媒體等應用程式讓現代人更容易無時無刻保持聯繫,但這些網絡世界的互動不但不

鄭珊醫生
7月5日
bottom of page